广东理论创新的未来会怎样
2014年02月28日 15:44 来源:《人文岭南》2014年2月28日第36期 作者:张亮

 
    改革开放后的广东不仅是改革实践的“排头兵”,也是理论创新的领跑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许多重要理论构成或发端于这里,或在这里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现象学、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基础理论研究也从这里孕育。
 
    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已经拉开序幕的今天,广东的理论声音明显变弱了,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显著减少了。有识之士不禁开始忧心,广东的理论创新怎么了?
 
    还能继续领跑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犹如涉水行舟,激流勇进之后会抵达开阔水面。此时,随着外部挑战烈度的降低,创新主体的运动节奏会慢下来乃至休止。广东目前就“驻舟”于此。
 
    对于创新者而言,此时的闲静既是奋斗的成果,也是应得的奖赏,但也有前进方向不再清晰可辨,外部动力丧失的风险。此时,创新者如能审时度势,找准方向一如既往地俯下身子努力划桨,将事半功倍。否则,会在犹疑不定之间裹足不前,轻则延误时机,丧失领先地位;重则耗尽精气神,在时光蹉跎中被时代洪流裹挟、抛弃。
 
    广东理论创新的未来会怎样呢?我认为,广东还能继续领跑理论创新,而它再起航的汽笛声也已经响起。
 
    广东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优异表现,归根结底源于广东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独特历史地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事业的逐步推进,广东领跑理论创新的各种支撑条件在未来或将发生变化,但当前它的基本面并没有变。
 
    首先,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变。201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其次,广东精心培育的理论创新队伍没有散。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广东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持续投入巨资,不断优化模式,从海外及国内其他地区引进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以跨越式的方式打造了一支理论“粤军”。时至今日,这支队伍不仅没有散,而且逐步进入了理论生产的“丰果期”。
 
    最后,广东的理论创新传统没有断。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理论界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形成了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30多年来,这种传统历久弥新,极大提升了广东的创新氛围,也对全国其他地区发挥了积极的效应。
 
    进入新世纪后,广东的确滋生出某种优越感和自满情绪,这在理论生产上也有表现。不过,广东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很快在改革创新的旗帜下重新集结起来。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视察广东为契机,广东理论界掀起大讨论,探索新形势下的理论创新之道,努力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提供智力和思想支持。这种讨论如珠江潮水,由远及近,最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声闻中华。广东理论创新已经重装起航!
 
    投入全面深化改革核心领域
    寻求创新生长点
 
    理论创新的主体是多元的,哲学社会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其中的主力军。站在再起航的起点上,广东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如何作为?
 
    首先,应自觉立足改革开放的“广东经验”谋求理论创新。对于今日的广东来说,最大有可为的理论创新是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广东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自觉植根于这块实践沃土,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广东经验”,才有可能提炼、升华出具有全国意义的理论成果。
 
    其次,应自觉投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领域寻求理论创新的生长点。理论创新的难点在于发现新实践、新经验。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有创新意识的头脑也不可能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地带发现或创造出大的成果。
 
    那么,哪里能够找到可资创新的新实践、新经验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等六大改革主线,确定了15个改革核心领域,未来中国的大发展、大变化即将从这些领域率先发生。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能够顺应改革大势,自觉投入这些核心领域,就能够找到一展身手的创新原材料。
 
    最后,应不断提升理论创新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基于新实践、新经验实现理论创新,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进行理论命名。我认为,当前国内理论界迫切需要树立哲学与社会科学“联盟”的意识,即自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进行跨学科的社会科学研究,以完整准确地把握时代精神,为改变世界、改革社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