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生:对文化积淀论的几点质疑(下)
2013年08月12日 10:09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7月26日第30期 作者:王京生

  【核心提示】文化发生和成长的特点与城市的生命过程相似,一个城市的文化兴盛,有时候并不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根据和理由。



 

 

  文化积淀论的基本主张是:积淀在文化生成和文化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文化上不可能有大的作为;文化积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依靠时间的力量;经济可以快速增长,文化只能慢慢积累。然而,仔细考究,这一理论并非无懈可击,其缺陷也是多方面的。

  文化积淀论的六个缺陷

  文化积淀论的第一个缺陷在于,它没有认识到文化积淀也可能压制一些生动、活泼的文化行为和经济行为,变成沉重的历史负担。历史上,中国社会迟缓发展的时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深厚的文化积淀导致的是:当历史需要变革时,变革很难到来,即使有变革,也往往会夭折。

  欧洲文艺复兴的成功则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出解放思想、破除文化积淀的沉疴对于文化新生的意义。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史上流光溢彩的一个时代,文艺复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中世纪千年文化积淀是没有派生关系的。文艺复兴的衰落又从反面说明,文化积淀如果离开了文化的流动,其力量则是微不足道的。

  第二个缺陷在于,它不懂得文化是活的,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是要不断挑战传统界限,而不是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积淀的膜拜。一味强调文化积淀,会形成对传统的过度依赖,从而忽略文化的未来向度和创造力。

  查尔斯·兰德利在谈到文化遗产时说过一段话:

  文化遗产是以往创造力的总和,而维持社会运作,并促使它向前迈进,正是发挥创造力的成果。语言、法律、理论、价值观、知识等,文化的各层面在传递给下一代时,都需要重新加以评估。……从历史的角度看,使城市命脉得以存续的,正是能挑战传统界限的创意。这提示我们,城市的命脉不在于遗产式的文化积淀,而在于代表着创意和创造力的文化流动。

  第三个缺陷在于,它过分倚重文化存量,忽略文化流动带来的增量。实际上,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不仅决定于存量,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增量。存量很多,没有增量,这个地方就没有什么活力。

  第四个缺陷在于,看不到文化的发生和进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可能性的。在前工业社会,地理空间的阻隔、文化交流的稀疏、文化变迁的悠长,使得一种新文化的形成,或者区域文化中心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但即便是在前工业社会的漫长人类文明史中,文化积淀论的解释效率也相当有限,因为一种文化或一种文明可以以一种突变的形式出现或消亡。

  文化发生和成长的特点与城市的生命过程相似,一个城市的文化兴盛,有时候并不需要文化积淀作为根据和理由。

  在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文化上后发的城市或地区完全可以依托日益流动的资本、人流和文化资讯、文化产品,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文化发展上的超越。

  第五个缺陷在于,文化积淀论建构的文化积淀与文化成就,并非像树木那样,扎根后就繁茂地生长。文化积淀可能成为自身发展的障碍。这并不是说文化本身被人类遗弃,而是时移世易,它转移或者变异而去,无论是古代的埃及文明、印度文明,还是希腊文明都一样。反而,文化在一些没有积淀的边缘地区兴起,这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第六个缺陷在于,它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文化积淀相对落后的城市或地区能够后来居上。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纽约。18世纪英国管治下的纽约用今天一些人的话来说,基本上是所谓的“文化沙漠”:教育不受重视,一切向钱看,文化人才缺乏,普通市民对文化生活不感兴趣……深圳和香港的情况与早期纽约的文化状况相似。按照文化积淀论的观点,很显然,这样的城市是文化积累不足、文化积淀浅薄的典型。

  文化积淀论下的假象

  文化积淀论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也无法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和现实做出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文化积淀论会形成一种类似培根所说的“假象”。

  首先,文化积淀论会形成一种对文化流动性的集体无意识,总是认为自己的文化最悠长、最优秀、最高贵、最不可磨灭,这实际上是一种“种族假象”。其次,它会形成一种文化“自己的洞穴”,崇拜自己的权威,对异质文化充满成见,对文化的流动无动于衷,这实际上是一种“洞穴假象”。再次,它会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和解释系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语言去解读信息,遮蔽文化的流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假象”。最后,它还会通过各种教条、法则、意识形态等植入人心,导演一幕“深厚的积淀、高贵的传统、永远的中心”的故事,向“观众”灌输其中的感情、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无疑是一种“剧场假象”。

  这些假象会造成“酒越陈越香”的错觉,形成一种文化上的自我中心,进而导致对文化流动的拒斥、对文化创新的漠视,严重妨害新文化的发生和成长。一味停留在文化积淀论上,很难在文化上提出创新的理念。

  鲜活的文化能够生长出好的东西、好的创意,仅仅把文化积淀作为城市“老本”而奉若神明,忽视城市文脉的延续、文化活力的创造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则会压抑创意,制约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创新和思想的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一种新的文化观,深刻认识文化的本来意义和它的真正动力及规律,而不是沉浸在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中裹足不前。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