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家
——岭南人的家园意识
2013年06月20日 15:14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4月26日第27期 作者:陈泽泓

 

 

  在以中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华夏传统中,有着很强的家园意识,如安土重迁、宗族与家庭的和谐有序等。这一切,莫不源于几千年农业文明的熏陶浸染。在华夏文化之林中,岭南文化在保持强烈家园意识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其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质,并深深渗入岭南人的意识当中,使他们有了特殊的表现,从而折射出岭南文化的特色。

  岭南人的家园意识,有着浓厚的移民色彩。先秦的岭南,地旷人稀,被视为蛮荒之地。自秦起,接续不断的来自岭北各地的移民,成为岭南人口增加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岭南各族居民的融合和汉化。移民带来的中原及岭北各地文化,改变了岭南的文化状况,使岭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园圃中的一朵奇葩。带有浓厚的移民色彩且具有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安土重迁情结的家园意识,对在外飘泊并扎下根的移民来说是宝贵的,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有着重根意识、宗族意识、民系意识和开拓意识等成分,更有着挥之不去的溯源情结。

  重根意识。重根就是重视族源。客家人对于他们的祖先来自中原向来引为自豪,广府人将祖先南迁中转站的粤北南雄珠玑巷视为祖地,潮州人也念念不忘唐代河南人陈元光入潮的历史,由此产生了许多代代相传的故事。岭南人的重根意识,还表现在保持传统节俗等方面。如春节、清明、端午、七夕、冬至这些传统时节,岭南群众无不将传统演绎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外出侨居者,有着浓烈的爱国爱乡、造福乡梓的思想,其实也是一种重根意识的表现。成为岭南建筑奇葩的开平碉楼,正是华侨重根意识在家园建设上的反映。

  家族意识。宗族是维系移民文化的重要因素,是作为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族社会,近代以后开始逐渐瓦解,而其在蔚入岭南之后,却似乎更加根深蒂固了,表现在形成了以祠堂为载体的突出的祠堂文化。岭南所说的始祖,其实是入粤始祖、开村始祖,而不是族源之始祖。在广州,有所谓大小马站流水井书院群,其实就是在清代禁修族祠的特定情况下出现的“挂名”书院,实为宗族祠堂群的产物。其作用,除了祭祀祖先、为族人科举赴考提供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起到维系宗族利益的作用。联宗祭祖、续族谱、修祠堂,在岭南尤为旺盛,至今绵延不衰,联宗祭祖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家族在延续香火的同时,更延续着文化的传承。

  民系意识。由于移民南迁路线、时间、定居地之不同,形成了岭南地区汉族的三大民系。在相同的大地理、大历史背景下,三大民系有着共同的风俗习惯。如在村落建设中,同样突出了祠堂在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中的地位。但也因为迁移历史、居住环境之不同,在风俗习惯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构筑实体家园的同时,这些移民还营造着精神上的家园,如语言环境成为民系的一种精神寄托,一闻乡音即生乡情,为感情交流拉近距离,客家人甚至提出“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再如岭南三大戏剧的粤剧、潮剧和广东汉剧,让人心驰神往的广东音乐、潮州大弦乐和大锣鼓、客家山歌等。这些表现,让移民的家园意识从物质层面进入了精神层面。

  开拓意识。由于岭南地区临海,海上贸易的长久发展,让岭南人具有了出洋发展的勇气和精神。广东是中国的华侨大省,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约2000多万人,分布在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到了侨居国,“我心安处是故乡”的意识给了他们在精神上慰藉和在生活上白手起家的动力。一方面,祖居地的家园意识仍然在实际上及精神上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各种以乡亲为纽带的会馆团体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由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到落地生根、白手致富,不但显示了华侨华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顽强生命力,而且也体现了带有移民色彩的家园意识所起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广州市文史研究馆)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