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话语是对学术问题的言说与表达,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在现代传媒社会中,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标志着一国拥有的影响与主导学术发展的力量与能力。
实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是时代赋予中国高等院校的神圣使命,是中国高等院校产生世界影响并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必要途径,更是在新形势下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的学术水平,我们已经是学术大国,但还不是学术强国。据统计,2010年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学者论文数居世界第二位(14.84万篇,含港澳地区),但就引用情况而言,2011年我国论文被引用总量排在世界第七位,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6.21次)与世界平均值(10.71次)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被SCI《期刊引证报告》(JCR)收录的期刊只有138种,居第九位,仅占总数的1.7%,远远落后于美国(2697种)。我国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用次数分别为0.904和898次,远低于国际总体平均值2.014和4294次。
作为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力军之一的外语高校,必须高度重视高端学术精英培养、学术精品传播和跨文化沟通这三重使命,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能力建设作出新的贡献。首先,需要培养具备国际对话能力的学术精英。其次,需要传播代表中国思想的学术精品。最后,需要参与和促进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
为了完成上述三大使命和任务,外语院校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自由探索、大胆改革和抢占先机:
第一,催生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领军人物,注入发展原动力。继续完善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的培育机制。以学术领军人物为核心,围绕重点方向和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利用我们在外语方面整合传播优势,培养具有重大学科研究价值、“中西合璧”的国际学术团队,通过联合研究课题或者研究学科,找准当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施路径价值的前沿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抢先对具有战略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研究领域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利用国际学术团队的影响力,开拓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合作研究领域。加大国际学术大师的交流引入机制,通过重点选择和引进海外学术大师,对存量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带动和提升作用。建立与国际学术规范相接轨的评价机制。倡导同行评议制度、“原创奖”等国际学术通行的学术评价机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良性发展。
第二,创新学术精品的“走出去”模式,增强学术话语权的引导能力。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方式,鼓励团队协同合作,加大资金投入,深化机制创新,在现有团队的基础上培育20个科研创新团队,促进创新团队—重大项目—高端学术精品的良性循环。遴选经典名著和近现代力作,组织优秀翻译力量进行译介,打造外译品牌。此外,还可以通过实施精品孕育和激励计划,加大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在各学科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奖励力度。对作出重大学术贡献的集体和个人予以重点奖励和表彰。
第三,加强建立外语院校之间、国际学术组织之间的信息协同机制,夯实跨文化交流的沟通能力。首先,我们需要有效调动国际、国内两个渠道的研究资源和要素,建立起人、财、物都相对独立的协同创新机构及其分中心。其次,可以利用外语高校多语言优势,在全国建立2—3个固定的国际学术论坛,通过举办大型国际学术论坛,加深与主要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特别是注意发展与国际科学院联盟、国际哲学人文理事会、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联系),追踪与了解主要国际学术组织的性质和操作特点,根据各个组织不同的优势和特点为我所用,提出中国高校与国际学术组织的合作发展方针。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