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知识谱系中铸就“中国特色”的一席之地
2013年06月20日 15:03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7月27日第19期 作者:王日华

       当代国际学术界,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打上了西方主义的印记。从学科体系、理论流派到研究方法,欧美思想都处于中心或主流的地位。更有一些新兴学科,甚至被称为“一门美国的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界也打开了与西方学术界交流的大门,一些社会科学学科更是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获得了新生。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不久后,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陆续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学术界的首要工作大都集中在介绍西方、学习西方上,各种翻译和介绍西方学术成果的书籍和论文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科研成果。随着翻译和介绍工作的展开,国内学术界开始运用西方理论和西方研究方法来研究国内问题。在这一阶段,西方理论的权威性和西方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在国内学术界获得了极大的认同。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如今更是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开始走出学习阶段,信心逐渐恢复,逐步进入了发展新阶段。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中国学术界也开始寻求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研究”、“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学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学研究”等。

  同时,中国学术界开始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继续走西方研究的老路,还是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新路?学术界内部开始了持续的争论和相互质疑。有观点认为,人类知识谱系是整体性的,学术不应有“国别”;还有观点认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其学术地位应该与国家地位相对称,在人类知识谱系中也应有“中国特色”的一席之地。

  学术无国界,然而,学者却是有国别的。因此,各国都应强调具有本国特色的学术研究,都应加强本国特色在世界知识谱系中的地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社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成果,除了西方文化外,不少国家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并没有被纳入到世界知识谱系中去。

  因此,当今学术界,尤其是非西方学术界,面临着在学术研究的世界性和本国特色之间的两难选择,最好的解决途径应是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相互融合的桥梁。

  对中国学术界来说,首先需要有世界的眼光,着眼于人类知识谱系的整体性发展,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成果的整体发展和相互融合;其次,我们要有更加宽广的胸怀,学习和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并警惕“西方中心主义”和“唯西方论”的倾向出现;最后,我们也要摒弃所谓的“民族主义”,要将中华文明视为人类知识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学术研究中,西方的研究方法、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或“基本标准”,如果我们将其完全抛弃而“另起炉灶”,无异于将自己排除在世界知识体系的大门之外。因此,我们研究的问题应放眼中国的历史进程,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

  香港是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汇地,香港学术界的发展是中西结合的成功范例。香港学术界及海外华人学者在融合中西方学术研究方面作出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蜚声国内外的学术成果。他们运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其研究成果不仅开拓了中国研究的新天地,同时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因此,近些年一些学者感概,好的中国研究并不在中国内地。这一现象值得中国学者尤其是内地学者深思。内地学术界要想取得国际公认的研究成果,就需要在中国特色研究和世界性知识谱系间取得平衡,建立一座能够在二者间熟练穿梭的桥梁。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