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岭南文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2013年06月20日 14:40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7月28日第8期 作者:林有能

    如火如荼的岭南文化研究,催生出“岭南学”一词,如从纯学理意义上对其作一界定,必有不同的解读。然而,笔者觉得,其问世之意义,在于引导人们对区域文化的关注、研究,在于提升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于区域传统文化的弘扬,而非限于对其定义的诠释。但怎样研究、如何提升则是今天面临的课题。这里,提几点建议。

  第一,区域历史文化向为学界所倚重,历史上的大家名家,无不涉足其中。就岭南文化研究而论,生于斯、长于斯之前辈硕学鸿儒自不用多费笔墨,即使是来自异域之骚人墨客也多有涉猎。如众所熟知的鲁迅,曾校勘唐刘恂的《岭表录异》。前人的研究成果是后人研究的基础和案头必备之参考。所以,今天研究岭南文化,首先得明了前人已做了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不然,要么花大的人力物力去重复前人的劳动,拾前人之牙慧;要么认知水平还远比前人逊色;要么常有取得突破、填补空白、重大发现的高调,却懵然不知闹出笑话,贻笑大方。这些现象,确时有发生,应引以为鉴。

  第二,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区域文化首先要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宏观视野,具体说就是历史上先进的汉文化对边陲的辐射和渗透,偏于一隅的岭南尤是如此。岭南因开发较晚而相对落后于中原地区,在千百年的历史嬗替中,先进的中原汉文化不断输入、影响岭南,带动和促进岭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以,岭南文化的主体或母体应是汉文化,岭南文化是汉文化的子文化,不管其自身特色如何显著,也不会游离于母体之外。研究区域文化就不能只取其子而舍其母,而于母体文化内与其他区域子文化比较,还更有助于认识其自身的特色。人们常说粤语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音韵,就是这种母子文化传续和演变的表征。

  第三,作为岭南区域整体的文化——岭南文化,无疑要从宏观层面作总体的描绘和把握,但宏观总体把握得好否,首先取决于微观层面对区内各地特色文化的个案解读。岭南一隅,涵两广、海南及闽南部分,幅员虽称不上辽阔,但也不算狭窄。传统上以语系为据把岭南文化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部分,便于学术探析。然三大块内各地的文化还是自有特色而难以一言涵盖,如以白话为标志的广府文化区,广东与广西不同,粤西之湛江与粤北之韶关各异,即便是核心区之南番顺也异彩纷呈;以客家话为标志的客家文化区,粤东之潮汕与粤北之韶关和粤西之肇庆等地也特色各具。除语言外,民俗风俗、民间信仰、宗教崇拜、民间艺术、服饰艺术等以及对外交往、丝路贸易、少数民族文化等都不易以三大部分文化来统揽。

  今天研究岭南文化,必先倚微观个案的成果,后方可作宏观的把握。广东省去年出台建设文化强省纲要,提出打造10个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的任务,就是循此逻辑理路去推进。

  第四,关注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当下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重历史而轻现实,重研究而轻普及。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岭南文化随着时代的前行而发展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研究岭南文化,其历史部分固然重要,但现实也不能忽视。近代始,广东一直领风气之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实为岭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其发展的脉络是不可割断的。此外,研究历史最终是为了现实。所以,在一定意义上,笔者建议要花大的力气去研究、总结当下岭南文化的新内涵、新发展、新形态。要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普及推广,惠及社会,教化大众。

  第五,岭南文化的研究能否持续,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研究力量的可否持续。改革开放以来,“孔雀东南飞”,大批外来人才填广东,充实地方文化研究队伍,不少人成了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中坚。但整体来看,有个令人揪心的事实:外来人才不懂方言,不熟习俗。研究地方文化,首先要融入情感,否则嚼之乏味,或应付了事,难有上乘佳作;其次要听得懂方言,熟悉民风民情,否则南腔北调,南辕北辙。所以,建议加大人才培养,外来人员“既来之则安之”,安下心来,身心投入,行走民间,扫清语言障碍,与本土研究力量凝成合力,岭南文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可期可遇。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