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问:学术研究与广东社会发展
2013年06月19日 15:12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11月3日第11期 作者: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军,内地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一度蔚为可观。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学术发展的相对滞后,人才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弱势逐步显现,为此,广东省提出建设学术强省,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本期论坛围绕学术研究与广东社会发展这一话题,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讨论。

学术研究:广东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和助推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 石佑启

 

 

 

  学术研究与广东社会发展之间存在良性互动的关系。学术研究为广东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可以说,它是广东社会发展的指南针和助推器;而广东社会发展又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素材和养分,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制定了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学术强省的目标。这为学术研究确立了新的使命,要求学术研究进一步挖掘潜力、开拓创新、提升水平、多出精品,充分发挥学术研究在建设文化强省、推动科学发展、增进社会和谐中的精神引领作用。就此,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重基础、强应用。学术研究要对接广东社会发展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并促进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首先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项目的投入,努力实现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广东社会发展提供持久的推动力。其次要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立足广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加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广东省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体制机制与制度问题研究,加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研究,加强对政府诚信体系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研究,加强对民生问题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研究等,提出富有创建性的对策和建议,增强服务决策的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第二,壮队伍、重保障。广东要建设学术强省,关键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理论粤军”。没有一流人才就难以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就难以提升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此,要进一步强化“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省现有的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吸引省外、国外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并为培养和使用优秀人才及学术强省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得其用、保障有力。

  第三,铸品牌、显特色。广东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又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和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学术研究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深入挖掘广东特色文化,找准研究的对象和突破口,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纳国外先进文化成果和广东改革开放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满足社会需求、彰显广东特色的学术创新成果和文化精品,为学术强省建设打造品牌,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增强广东的学术话语权、辐射性和影响力,加快推进广东学术“走出去”战略。

        学术强省:大学是强有力的后盾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谢建社

  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学术是教育水平的提炼,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坚持以科学理论和先进手段提升教育水平,进一步增强教育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才能逐步实现由经济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

  建构大学学术精品创新机制。通常来说,世界高等教育强国都拥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也是广东学术强省的必然要求。大学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情、省情,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研究体现时代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期盼的重大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引导和推动观念、机制和技术手段的深刻转变,为学术强省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建构大学教育结构新机制。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学术水平的竞争。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提升能融入世界格局的学术竞争水平是一种必然。但是,广东省内的大学在整体结构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国家重点高校和重点学科比例严重失调、高校分布结构不平衡等。因此,在建设学术强省的过程中,广东应高度重视,采取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建构广东高等教育整体结构的新机制。

  建构学术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既传授专业知识,又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培养人文精神。创新学术人才培养,要求大学在所有可比的指标上向国内一流大学看齐,在国际上要能够进入世界主流,同时要为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建构学术成果激励机制。在有效的学术成果激励下,大学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聚焦全球性难点和问题,瞄准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开展自主知识创新和领先地位的科学研究,着力培育核心技术,争取在国家重点推进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建设”中发挥大学智力密集、学科综合的优势,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使之在创新基础理论和突破技术瓶颈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地方发展优势,主动参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高度关注广东重点领域、重点学科,促进产、学、研紧密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学术研究的“六要六不要”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院教授 姚朝文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我国“升级”为中高级社会发展阶段的当下,广东的社会发展究竟需要怎样的学术研究?这可以从学术研究的导向、路径、惯性、价值、归依、方式六个关键尺度上,确立起所迫切需要的研究模型,即树立学术研究应对社会发展的“六要六不要”准绳。

  第一,学术导向:多年的研究积累已经证明,盲目追求与世界前沿的对接,很多情况下与我国当前的发展脱节、断层;而许多地级市的社科规划课题又常常陷入“唯地方特色是从”的偏门之中。只要肯花费心思总结、挑选、激励、确立那些既具有本土性生命力更具有世界前沿前景的项目来做,就可以避免上述两种偏向。

  第二,学术路径:传统上的单一学科、单一学派常常不足以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极为复杂而快速的挑战。现实的需要迫使我们要采用集成多元适用理论来解答改革前沿面对的空前挑战。

  第三,学术惯性:要从根本上改变几十年来因循的“命题作文”的思维方式,将培养工具型“人才”和照本宣科的“书记员”转变为培养全方位创新思考的战略型人才。

  第四,学术价值:学术研究是发现那些能够照亮迷茫夜路的航标灯,不应当变成个人稻粱谋的敲门砖,也不能定位于地方官员短期政绩的点缀品。

  第五,学术归依:广东社会需要以全球视野、恢弘气度、开阔胸襟为业已跨入中高级阶段的现代化征途寻找良方,而非以小商人的急功近利来要求学者。

  第六,学术方式:当下,我们特别需要做的是,提倡坚韧持久的“地道战”,反对浅尝辄止的“扫大街”和跟风投机的“贴标签”,改造并升级那些曾经传承千年的守株待兔式的“地雷战”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那种孤注一掷的“只挖一口井”、“只扫自家三分自留地”的“天不变,道亦不变”之类的学术方式。

       社会建设研究要注重“三个结合”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王世巍

  加强社会建设研究,是为社会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也是为学术强省作贡献,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理论意义。当前,社会建设研究要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着眼现实与开拓视野相结合。社会建设研究必须着眼现实、针对性强,要针对就业、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社会诚信、食品安全和社会治安等当前社会建设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同时,要视野开阔。要研究广东社会建设实践,也要注意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社会建设经验和相关研究成果;要研究社会建设本身,也要研究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互动问题。

  二是注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要研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事业体系和社会阶层结构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建设问题,也要研究这些普遍性社会建设问题在广东的特殊表现。通过个案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形成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是注重整体意识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在社会建设研究中要有整体意识,同时,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着重研究重点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突出问题等。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