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即为科学化。《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提出建设学术强省目标,与任何工作或职业一样,学术研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学术研究该采取怎样的路径与方式,最终实现学术的科学发展与繁荣。基于此,本期就相关议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讨论。
汕头大学科研处副处长高见
实现学术科学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高见,汕头大学科研处副处长
作为文化强省的延展与深化,广东学术强省的命题本身不仅承载着学者队伍的社会使命,同时更蕴涵着学术共同体的道德责任。学术强省的实现与学术事业的良性科学化发展,前提是学术队伍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而保障则是外在的制度环境建设。外在的制度环境与内在的道德自律同样重要,而我国在上述两个方面均面临严重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自1999年以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术队伍已经远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学术共同体,其内在素质的良莠不齐以及学术管理规范上的失当所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直接导致了整体学术道德水平的降低甚至学术共同体的解体。我国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分化导致学者自我评鉴话语权的缺失,而部分学者学术道德的失范又为行政力量的介入找到了有力的借口。
另一方面,我国重人情、轻制度的文化传统与宏观管理高度集权化的现实使外在的制度环境建设也面临巨大挑战。制度设计上的外行评价内行强化了布迪厄所谓学术活动的“异治性”现象,而操作层面上行政力量的严格量化所导致的过度管理更侵蚀着人们在学术道德伦理上的坚守意志。量化不仅很好地回应了管理层面对于效率的追求,同时其操作上的简易可行也适应了学术管理集权化的社会现实,因此量化一度成为学术管理科学化的代名词,甚至在最近的改革实践中反复出现。
学术自由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但学术自由的传统并不意味着对学术责任的放纵。国外终身教职制度推行的前提是学者对于学术责任与学术道德的内在认同与行为上的恪守。就我国学术界而言,职业道德规范的完善与学术伦理修养的提升应为学术道德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仅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
在外在制度环境建设上,应该重监督而轻参与。学术规范究其实质,是学者及其共同体在知识生产与学术研究过程中就学术交流、传播与发展等相关学术活动所形成或达致的共识。学术规范的产生及其有效性并非源自于任何外部性权力,而是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共识与恪守。行政力量应该是制度与规范的看护者与守夜人,而不该是学术道德的评判者与学术评价行为的执行人。学术评价是学术共同体的责任与义务,而学术道德评判的权力则应该回归社会。
从资源的角度进行观照,广东省学术发展的基础条件已经大为改善。2010年仅全省高校的科研经费拨入额就达49.12亿元,较之十年前增长了12倍。然而,也正因如此,才更显制度与道德层面建设的重要性。如何使硬性的经费资源条件优势与软性的学术管理制度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是广东省学术界所面临的重要命题。在学术发展科学化的路径上,一方面以制度建设传承道德文明,启迪学术良知,另一方面以学术良知精进制度建设。唯此,学术发展才能真正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提供长远发展的持续动力。
广东学术发展应抓住特色优势
张铭远,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教授
广东省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省份,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广东省又作为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先行先试的地区。这种先行者的区位优势是其他省份所缺少的,广东应围绕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的先行先试大做文章,这正是建设具有广东特色学术强省的最好优势。
学术要面向社会,针对实际,追求实效。学者应该走出书斋,关心社会,深入实际;政府也应该提供必要条件,有助于学者开展各种实地调查研究。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平台,让学术研究广泛面向社会各界和大众,也让社会各界和大众与学者充分交流互动,让他们也加入到学术圈子当中来。
粤港澳三地已形成相互依存的地域共同经济圈、社会圈与文化圈,因此,三地有必要在学术发展上搭建一个一体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平台。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加强三地学术界的交流,学者相互往来,就地域发展的共同问题、学界关心的共同问题、学者关注的共同问题展开交流与合作研究。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容许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传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营造健康的学术批评氛围
陈红丽,广东商学院科研处副处长
“务实创新”是广东学术研究的精髓,是岭南学术品格形成的关键。
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目前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体实力,特别是广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在国内位居前列,但是广东省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研经费的投入却远远落后,与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相比,相差悬殊,与广东作为“经济强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发展。
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和机制,培育学术研究健康发展的土壤。广东学术研究应该大力发扬“广东精神”,成为引领中国学术研究科学发展的先锋。创新学术评价体制和机制,以职称评审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改进同行评审制度,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为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培育健康的社会土壤和环境。
营造健康的学术批评氛围,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学术批评作为学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推进真正的知识生产、提升研究者自我反思意识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的学术研究素有“开放兼容”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也具备同样特征的媒体环境,因之,政府应该合理引导,鼓励学术批评,努力营造“正心诚意”的学术批评社会氛围,使之成为推动广东学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学术发展科学化要转变观念
李军,肇庆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学术的鲜明特点之一即是它的科学性,至少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重视。
一是积极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广东学人历来具有“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特点,在新的历史使命面前,更应该脚踏实地,扬长避短,摒弃浮夸空洞的言谈。管理部门应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的理念,倡导和支持学术科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
二是培育学术大师,组建研究团队。学术人才尤其是领军式学术人才的稀缺,是我省快速发展的软肋。
三是发展特色学科,服务地方。着眼点是本土性,要深切了解本土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广东拥有岭南文化的多个特色方向,结合区域特色进行地方文化研究无疑是差别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广东也拥有各级各类的庞大产业群,应鼓励跨学科研究,积极促进学术研究走向市场。
四是修订评价体系,优化学术生态。当前的学术科学研究中,有一个显著弊病就是功利主义气氛浓郁,无论是职称评定还是成果发表都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而学术评价体系的政策导向又助长了这股浮夸之风。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