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问:“理论粤军”的建军之路
2013年06月19日 15:06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8月25日第9期 作者:

 

      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上强调:要大力建设学术强省,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增强广东学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打造一支对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理论粤军”。《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人才强省战略。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建立一支与广东经济实力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成“理论粤军”,本期论坛邀请相关专家就此进行讨论。

 

 

冯增俊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在创新社会发展理论中创建理论粤军

  冯增俊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实验区,30多年来为中国改革提供了许多重大经验。走向新世纪,中国再次面临新时代挑战,党中央再次赋予广东新的实验使命,以先行先试,勇闯体制改革深水区。为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理论队伍,推动改革开放乃至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就成为广东走向未来的最重要工作。

  建设理论粤军核心是学习和应用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最重要的启示就是革命理论建设是重要基石。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产生共产主义运动。在广东现代化进程中,没有理论,或者说不能在广东开放实践中运用理论和发展新理论,广东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是建设理论粤军的核心内涵。

  真正的理论研究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博览群书,精通各种社会发展理论,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要有精到的理解;同时,也应最善于思考时代重大的社会发展问题,善于把理论学习和研究世界及中国发展实践结合起来。广东建设理论粤军,一方面应鼓励理论工作者在广东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理论,强化自身的理论素养,学会做研究;另一方面,组建理论粤军绝非几位理论家甚至也不仅仅是理论家的事,正如马克思主义绝非马克思个人和他的战友完成的,而是工业革命运动中千百万劳动者积极参与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普及和运用理论是缔造理论粤军最重要的前提。

  在实践中建设实现理论创新

  建设理论粤军,是不可能在书斋中苦读成的,而必然是要在勇敢参与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广东理论粤军的成长必须直面广东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现代化运动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中寻找答案的结果。广东的理论工作者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有勇气参与社会实践,敢于直面广东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面对的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发生了变化,在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特别是广东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道路和实践问题上都迫切需要作出新的回答。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也是广东粤军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机遇,是一个创造理论粤军和产生理论粤军的伟大时代。广东理论工作者必须积极向前,用新的思想动员亿万群众,用新的理论指引广东在新时代中实现新的崛起,创建出新时代的伟大业绩。

  本立而道生

  张祥云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社会由不同的行业构成,行业之间要和而不同,各自遵循其行业法则而不相混,唯如此,才能做到各司其职、相互支持,形成协调的社会整体。学术是一个行业,必有其外在行规和内在特性,其内在特性是行业之本,唯本立而道生。

  搞学术,求实是第一品性,这也是学术人的第一操守。“诚”不仅是学术人做学问应该具备的态度,更是其吸纳历史经验、借鉴他人见解、认识现实世界的认知方式,也就是说,诚不仅属于道德范畴,也是认识范畴。金诚所至,金石为开!无诚,则不得其门而入。许多人文大师在谈到学术人才的培养时,总是反复提到“要做学问,先学做人”,其“做人”的核心所在则此一“诚”字。无“诚”者,不纯粹,功利心强,目中无人,既不会以史为诫,更难以人为师。学术在于求真,无“诚”则失“纯”,因而无缘得真。学术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真经之道,路途崎绝,无“诚”就不得专心、专注、专一,无此“三专”,心如浮萍, 不能安,不能静,不能定,最终哪能得到真经?

  搞学术,志在发现和创新。虽不能保证人人都有大发现和大创新,但作为学术人却必须养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浩然之气!发现和创新是学术的目的,在学术人才培养中,还必须把此种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精神,滋养出学人的发现精神和创新勇气。发现和创新还意味着怀疑和挑战,更意味着风险和犯错……所有这些,涉及个性人格、精神氛围、社会环境、文化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学术人才发现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各方面力量来完成。标本兼治,但“本立”才能“道生”。

  加快人才培养 促进学术强省建设

  袁兆亿 广东省人才研究所所长

  广东长期重视人才培养,2009年作出了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工作部署,把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坚持三个“有利于”,即坚持把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相协调,以此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学术强省建设过程中,广东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不但打造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队伍,而且培养起了一批年富力强、素质优良、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今年,又创新性地评选出16位优秀社会科学家,并进行公开表彰,形成学术标杆。同时,广东也注重为广大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搭建平台,让他们有用武之地。如省社科规划专门设立了青年项目、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学术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等社科杂志用稿也加大向青年人才倾斜的力度。

  广东在大环境方面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小环境方面为人才提供潜心治学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尊重学术规律,保障学术自由,鼓励探索,相互尊重,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一批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保证广东理论创新走在全国前面。

  大学人才培养要遵循学术规律

  熊卫华 郑文杰 暨南大学研究生院

  学术性是现代大学赖以存在的合法性,大学人才培养应遵循学术规律。主要应体现为大学文化氛围、体制机制、培养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

  以创新为主要取向的大学文化。人才是文化“熏陶”的结果,大学文化对于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传承是大学文化的题中之义,但大学的基因及其所处的现实环境,更要求大学文化以创新为主要取向,张扬创新、鼓励创新、维护创新。

  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体制机制。开放性是大学学术性的基本要求,大学人才培养需要开放的体制机制。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大学对社会环境的开放。有识之士指出的大学办学自主权不足的核心问题,是现行宏观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对社会环境的开放性不够。大学应主动面向社会办学。二是大学组织内部的开放。这能够淡化院系之间的组织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三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越是高端人才培养,越需要适度放宽对过程的干预和监管。

  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培养模式。大学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真正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的培养模式。自主探索不等于否认协作,不等于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而是意味着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的协作,都应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勇气、毅力和能力为导向。

  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创新总是个性化的,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追求和职业取向存在较大差异,一种标杆无法衡量这些差异。因此,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学业评价标准应是多样化的,应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核心。这样才能真正逐步消除大学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弊端。

  理论粤军建设的“奥运金牌战略”

  谭建光 中华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有利于学术研究、理论创新,但其经济、社会繁荣也带来一些人心浮躁、不甘寂寞的问题,所以,理论粤军的建设如果直接模仿北京、上海的做法,企求迅速实现基础理论、重大问题的突破,就可能不切实际、拔苗助长。曾有学者提出学术研究也实施“奥运金牌战略”,这对广东人才建设也非常具有启发性。广东省的专家学者研究国际基础理论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缺乏竞争优势,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改革、社会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大量能研究和分析的案例,有的甚至可以成为社会变迁的典型标本。因此,广东学术界要立足本地、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理论观点。

  广东建立理论粤军,需要建设“三合一”的学术人才队伍:一是致力于深入细致的案例研究、长期对基层社会经济转型进行调查的应用研究人才队伍。大量生动具体、深刻丰富的案例研究,为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元素。二是致力于系统理论创新、提供科学指导的理论研究人才队伍。既能够从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实践中提升创新理论,又能够从国际学术创新中转化对广东省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三是致力于纯学术研究的高端人才。能够直接与国际学术界对接,创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目前,广东省特别缺乏高端型、国际化的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需要积极引进、大力培养。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