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学术研究的“广东特色”
2013年06月19日 15:03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7月28日第8期 作者:

 

      清代,阮元督粤,创学海堂,对广东文化发展影响极大,而晚清岭南学术的崛起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南北地域环境之不同,亦使其广东学术风格自成一体,为陈寅恪所称“南学”之一部分。广东省建设“学术强省”,如何重塑岭南学术风格,凸显广东特色?本期论坛邀约部分专家抒发议论,以求教方家。

 

 
刘小敏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广东特色——学术强省建设的重要概念

  刘小敏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学术强省要弘扬广东特色,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中提出的重要概念。究竟什么是学术研究的广东特色,学术研究中究竟应该怎样弘扬广东特色?笔者谈三点肤浅的看法。

  时代特色:立足现实 贯通古今 革故鼎新

  秦汉以降,特别是到唐代和明清以后,伴随着中原人士多次大量南迁、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商品经济的萌芽和迅速发展,广东逐步由中华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嬗变为热点地区,在某种意义上,广东甚至成为了中国近代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能够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风气之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广东在学术研究中一直注意深入挖掘岭南学术思想精华并进行创造性转换,致力于培育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地方特色:立足广东 融会中西 吐故纳新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大本营,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和科学发展的试验区。独特的地缘条件,使广东学人既能长期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又能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并在熏陶和洗礼的同时把岭南文化务实、创新、兼容的地方特色锤炼得炉火纯青,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广东精神。

  由于长期受外来文化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进步因素影响,广东学人从近代开始便引领思想解放风气之先,能够自觉克服传统文化中的惰性;由于自古及今民族大融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广东长期接受中华文化精髓的影响,广东学人能够凭着一种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精神率先探究中国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同时自觉抵制外来文化中的负面因素。

  品牌特色:扎根实践 学用结合 开拓创新

  历史上,岭南地区远离中央朝廷,没有话语权上居高临下的优势,但岭南学术为什么能够在中华民族区域学术之林独树一帜?关键就在于实事求是、经世致用。这种学风绵延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广东,已成为广东学人的最大特色。

  正因为如此,广东不少学科研究,从学术的角度看不是书斋里的空谈,不是象牙塔里的古董;从实用的角度看也不是养在温室里的花朵,不是大观园里任人使唤的丫头。正是保持独立的学术品格,才得以真正彰显广东学术研究在中华学术之林的存在价值。

  学术研究的自致特色和先赋特色

  郭凡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学术研究是通过科学、规范和系统的方法,力求揭示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活动,本质上不存在地域和文化差异。但实际上地域和文化因素对学术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会产生深刻影响。

  对学术研究的广东特色,可借用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将它分为两类:一是先赋特色,即因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自然具有的特色;一是自致特色,即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特色。广东学术研究的先赋特色,大家认识比较清楚。至于广东学术研究的自致特色,广东省在文化强省战略中提出“构建起具有世界视野、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任务,我的理解是,这一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先赋特色,更要努力创造新的特色,使之适应和符合新时期广东文化发展的要求。

  总之,广东学术研究需要努力打造新的特色,一是要跳出学术研究的局限,建构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科学创新制度组织网络,二是跳出地域的局限,从全国乃至世界的视野来研究地方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际应用,形成公认的广东学派。

  广东学术研究应根植于地方特色

  黄发玉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发掘广东学术特色,首先应根植于地方特色。广东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较快,经济特区多,移民与本土居民混杂的多元社会,这些都是学术研究应当关注的内容。其次,从学术的气质上来讲,学术特色应重视地域性与国际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学术特色并非仅研究地方问题,同时也应关注国际上的学术动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最后,学术特色最终要体现在学术影响力上,在学术成果上输出价值、观念、方法。

  广东特色强调“在广东做研究”

  陈海忠 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士

  学术研究的广东特色,是“在广东做研究”或“从广东出发”。在通向求真的征途上,求新与求深是两条相辅相成的发展途径。“在广东做研究”或“从广东出发”,就是要求广东的学人在广东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进行求新和求深。在广东历史文化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新问题,发现和运用广东的材料,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提出新的理论或研究方法,以解决包括广东在内的更大区域的问题。

  广东特色应更注重学术环境创造

  张求会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

  当前支撑广东社会科学的科研力量很大部分是“新客家人”,大家都难免受到广东学术环境的影响,也会自发调整学术方向,力求和省域相贴近。然而,在浮躁的民风、世风中,学术界也普遍存在焦虑,学者们缺乏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定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术创新的环境是非常必要的,这可能是我们讨论“广东特色”最应该做到的。广东如果能够在创作学术环境方面找到一条有效的路子,不失为一种更有价值的特色。

  岭南学术特色应重视学术传统的反思和认知

  王杰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广东的学术特色应该反思和回归广东学术传统,如陈寅恪之于隋唐史研究、钟敬文之于民俗学、梁方仲之于经济史、商承祚和容庚之于古文字学等,回到当时语境下重新认知岭南学术贡献;而不应仅仅是表面追求“学术特色”。文化学术特色乃是学术特质的彰显。而特质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劳,它需要氛围的呵护、学人的自觉、群体的攻关、争鸣的激励,更有赖于锲而不舍的积淀,进而在传承中升华。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