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学术精品培育之策
2013年06月19日 14:59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6月30日第7期 作者:

 

      学术精品是以高质量、高水平为基础,以解决当前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目标,并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大浪淘沙般的筛选和多次检验后逐步形成、产生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高校产生学术精品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也提出“培育理论学术精品”、“打造文艺精品”。那么,何谓学术精品,如何培育学术精品?本期论坛邀请相关专家就此进行讨论。

  创优良环境 育学术精品

        杨军 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

 

 

  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精品形式多样,但核心在于创新,本质是高水平、高质量。学术精品的培育不仅需要学者个人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和相关部门提供有利于学术精品产生的良好环境,制定出适宜而有力的保障措施,引导创新出精品。就广东省高校来说,目前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培育人文社科学术精品。

  第一,扎实推进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是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高质量学术成果、学术精品的有力措施。通过创新平台建设,打破学科界限和院系壁垒,促进人才的融合和学科的融合,推动文科研究由分散走向整合、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固定走向流动,促进文科研究向现代组织形式的转变。自2003年起,广东省先后设立了48个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累计投入3439.86万元,它们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重大重点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成为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获得教育部普通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数量中,基地占全省67.12%,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精品的摇篮。

  第二 ,注重解决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扣时代脉搏对重大问题展开研究,是人文社科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最重要途径之一。广东省充分利用高校现有学科、人才、机构等条件,重视学科交叉与渗透,鼓励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联合攻关,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力争取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自2009年起,广东省教育厅开始设立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集中科研力量联合攻关,为党政部门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公民素质提升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提供服务,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

  第三,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和特色研究。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是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优势之一。优势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基础优势,具备产出精品的良好条件,更能精益求精;而特色研究更能体现出区域优势和差异化的定位策略,有利于展现南粤文化风貌。通过加强优势学科和学科体系建设,整合和优化学术资源,可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群。近年来广东省高校不断产生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力作。

  第四,培育优秀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学术精品的产出归根到底有赖于创新型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优秀科研人才和团队是学术精品产出的不竭源泉。因此,要产出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的科研成果,就需要从人才和团队建设着手。我们通过不断探索人文社科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和汇聚了一批在各自研究领域内有独特性、创造性、前瞻性的学术理论观点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了一批结构合理、学术造诣精湛的一流学术团队。同时,逐步建立起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创新团队为基础、以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的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模式,形成了学术精品产出的强大支撑体系。

  培育社会科学精品关键词:选题、人才、环境

   汪永成 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

  对于社会科学而言,要打造学术精品,必须抓住以下三个关键词:

  选题: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理论工作者要出精品,就应该能对当前的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有高度的理论概括,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要能预测将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只有那些时代所呼唤的、能回答当前社会发展问题的选题才可能是学术精品,假命题、伪命题不可能成为学术精品。

  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讲,打造学术精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人才的过程,要培养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能够解释复杂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高端人才。解决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的途径是组建学术团队,这是打造学术精品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科研团队,都需要重视学风建设,要克服当前浮躁的学风。学术精品要流传下去,必然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急功近利不可行。

  环境:现代社会有一股浮躁之风,科研人员面对这样的社会诱惑,能静下心来、花很长时间和精力去思考重大社会问题,确有难度。这就要求政府和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要尽可能地利用自身职能,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努力为学者创造一个能静心做学问的环境和学术氛围。

  弘扬岭南文化 打造学术精品

   卢晓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岭南文化具有“创新”、“包容”、“务实”的基本特征,它与学术精品的打造在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创新:称得上“精品”的学术成果,必定有独到的学术见地和新颖的学术观点。学术创新包括选题的新颖、视角的独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特别要重视从丰富的创新实践中提炼出新的学术命题,展开创新式学术研究,最终形成创新型学术成果。

  包容:学术精品的打造呼唤着包容精神,因为学术精品往往是集众学术之大成者,而学术精品的创造本身也需要学术自由,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务实:意味着求真务实的学术风气和“十年辛苦磨一剑”的学术积淀。它要求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为研究者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评价环境。

  学术精品的识别

   熊启泉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学术精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公认的经典,属于已被“证实”的学术精品;另一类是刚发表可能不被“证伪”的潜在的学术精品。前者具有很高的引用率、转载率,是人类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处于学术前沿,可能对丰富人类知识宝库作出一定的贡献。

  在我国,第一类学术精品多以名著系列、经典译丛的形式出版,读者无须特别识别。要识别潜在的学术经典,读者必须重点关注如下三要素:一是作者是否提出了一个或几个相关的科学问题;二是作者是否通过对各类数据和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并使用特定的研究方法来回答其提出的问题;三是作者是否通过研究形成了新的认识,或阐述和深化了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认识。

  统筹兼顾 多方融合

   张启人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培育学术精品,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兼顾,综合取胜。

  全局权衡——从已实施的和未来规划的可能精品中加以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发挥优势——取岭南文化之长,避西风误导之短。

  创新立论——不拘守已有学术制高点,勇于探索新的时代强音。

  激励后学——杜绝悲观失望、厌世丧志等低级趣味,务必体现渗透激励后代、发扬蹈厉的精神食粮。

  在创新发展中,应朝着正确方向,在对岭南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要融合北方传统文化精髓,融合西方科技进步的文化内涵,融会贯通理科、工科、医科、农林牧渔科的文化。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