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学术创新之难
2013年06月19日 14:57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5月26日第6期 作者:

 

       创新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它的表现形态有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等。创新是一个长久的话题,学术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纵观广东的学术发展,起起伏伏,有引领风骚的时代,也有喑哑平淡的时期。学术创新难,到底难在哪里?哪些因素影响学术创新?学术创新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基于此,本次论坛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讨论。

田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

  学术强省战略核心是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田丰(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研究员)

  广东实施文化强省建设,省委书记汪洋提出两个战略目标:建设“学术强省”和打造“理论粤军”。学术之强,关键在于学术创新。因此,学术强省战略核心,就是提升学术创新能力。

  实践创新推动学术创新。广东是近现代思想的发源地,曾引领中国近代革命潮流。改革开放后,广东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实践的前沿之地,这样的地位决定了广东必须担当起学术创新之任。早在上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卓炯就提出了商品经济理论,在特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等研究领域,广东在全国也占据领先地位。

  从文化层面分析,岭南文化是中原文化重心南移的一种产物,以惠能佛学创新为标志,形成了务实兼容的风格,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文化。主张“经世致用”是岭南文化的特征,孙中山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近代以来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广东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是由于尊重实践、紧贴时代,所以学术上不守于一域、不定于一尊,崇尚“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与广东作为经济大省的地位相比,广东在学术上的重大创新成果不够响,有影响的学术人才不够多,甚至近年来有一定的流失倾向。这首先与我国改革发展的格局有很大关系。改革初期鼓励地方“杀出一条血路”,为全国探路,广东的新经验和学术成果自然影响全局。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时期,改革的话语权更多在中央而不在地方,因此,广东改革理论难有重大突破。另外,专家学者们能否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克服浮躁、静心思考,也是影响学术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以来,广东省委提出继续解放思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战略转型,更加强调转型升级。去年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任务,把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既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变革,也是一次学术创新的机遇。可以说,广东发展处在大调整大提高的时期,广东学术也处在再创新再突破的时期。

  广东要推进学术创新,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广东优长学科和地方特色学科的影响力。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行政管理、孙中山研究、粤港澳合作等广东有优势的研究领域,也包括社会学、人口学学科等。

  第二,加强社科规划,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通过抓重大课题出系列成果,在课题申报上,增加一些跨年度的、重大的、连续的课题。

  第三,加强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形成人才高地。高校要利用教育部的“千人计划”,引进一些海外前沿学科高端人才。加快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派10—20位青年学者到基层挂职实践,开拓学术视野。社科评奖既评成果又评人。要落实文化强省规划中提出的评选“广东优秀社会科学家”,推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流的专家学者,隆重表彰。

  “面向真实实践”的学术创新

  何艳玲(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

  关于学术创新,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关键在于“面向真实实践的社会科学研究”。第一,实践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基本事实,而不是逻辑推演甚或虚构出来的东西。第二,作为研究者,我们为实践作出贡献的方式主要在于帮助实践者更好地认知实践背后的逻辑。因此,面向真实实践的社会科学研究,首要任务是揭开实践背后的秘密,并给以合理的解释。第三,我国的一个重要实践特征是“大国转型”。我们先要对这一问题有基本的讨论,才可能以独特的、创新的“大国转型理论”与国外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对话。第四,对真实实践的强调,其核心意义是如何运用符合学术规范的、恰当的研究方法去发现我国真实实践中的真问题和新问题,去验证和求解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科学通则。

  学术创新贵在批判

  王先庆(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学术创新是一个质疑、反思、争论、批判、发现和变革的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环节最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和成果,那就是“批判”。在一定意义上,批判是学术创新和学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最能产生和深化学术价值的源泉之一。批判使问题的交流和讨论变得深刻、彻底和公开,从而给各种质疑有解惑的机会,使反思和争论有展开的可能。同时,只有经过深入的批判,才可能把旧的理论中的缺陷、不足及其原因找出来,进而才可能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比较、分析和发现,达成学术上的变革和创新。

  从现实看,我国现阶段的学术研究缺少坦诚公开的学术批判氛围和风气,整体上难以进行公开的学术批判,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批判尤其稀少,这是我国社会科学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要使学术批判得以盛行,关键要素无非三点:一是要有批判的勇气和精神;二是要有批判的力量和能力;三是要有批判的方法和措施。

  培养学术精神 才能科学创新

  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院长、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是广东学术的发展,包括大学中的学术发展。显然,广东是有文化的,但缺乏学术文化。广东文化是一种经商的文化。经商可以赚快钱,但经商文化不利于鼓励学者从事长时间的学术耕耘。因此,广东必须树立学术精神。

  所谓学术精神,就是有学术自由精神、学术独立精神、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只追求真理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求真精神、有条理的怀疑与批评精神。正是通过倡导学术精神,才可能有科学创新,才有主导性的技术创新,进而才有产业创新,形成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影响学术创新的因素

  邹宇华(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学术创新力就是学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中将相关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自身内在素质、驱动自我获得更多的与其他竞争者的差异性的能力,这种差异性最终表现为自我(包括所带领的团队)在社会上获得的竞争优势。影响学术创新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门文化是影响学术创新与变革的重要因素。第二,领导的风格在推动学术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学术研究者的学习能力是创新力的核心。第四,学者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是创新力的保障。第五,学术创新的评价体制引领着研究方向。第六,允许犯错误才有可能另辟蹊径。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