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学术强省的目标与路径
2013年06月19日 14:54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4月28日第5期 作者:

 

开栏语:

  古为“蛮荒”之地,今为“文化沙漠”,这代表了相当部分人对广东的认识。对此,有人驳斥,有人赞许。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30多年来,广东在全中国率先经历改革开放的大潮,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其文化、学术水平却不能与之相当。

  2010年,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工程为十大工程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建设学术强省”;在此后不久出台的教育规划中又提出,到2020年,广东要“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广东的学术强省之路从此启程。

  那么,“学术强省”是一个什么样的建设目标,该如何实现?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人才、创新、竞争力、学术管理等多个方面,还需考量学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精英学术与全民学术等关系,这些命题该如何解答?为此,本刊策划推出“学术强省十问”系列专栏,每期围绕一个主题集中讨论,共设十问。欢迎各界专家学者踊跃赐稿!

 

 

 李宗桂,中山大学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长

 

  建学术强省要去四痼疾

  李宗桂(中山大学教授、文化研究所所长)

  建设学术强省,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这个目标,可以有多种路径选择,但关键是要去除官场化、商业化、世俗化、地域化。

  官场化是首先应当去除的痼疾。综观当今中国学术界,权力大小已逐渐成为衡量学术能力、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窒息了学术发展的生命,扼杀了独立思考、自由发展的学术精神。唯官是从,以官为尚,严重阻碍学术发展。以大学为主体的学术界,已经并且正在进一步丧失着学术的尊严:学界不以学术成就为荣,而以混迹官场为志;学者不以教授学者自尊,而以处长副处长为傲。大学和公共学术场合,相互称呼不以老师教授为名,而以处长、部长甚至原副处长、原副系主任为礼。彼此来往,不以真诚的学术交流为目的,而以勾兑关系、拉帮结派为重心。凡此种种,结果是败坏风气、污染人心。故,去官场化当为第一要务。

  商业化是应当去除的一大恶习。动辄讲钱,动辄讲利,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这种纯粹商业化的价值观,这种缺乏基本人文关怀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渗透于学术界,侵蚀着原本健康的学术机体。把学界当市场,进而把市场当战场,诡计多端,实行丛林法则,是学术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把学术当旗号、当幌子,将其异化为赚钱的工具、谋利的途径,某些大学和研究院似乎成了只顾赚钱而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工商企业”,既败坏了学术声誉,又污染了社会环境。

  世俗化是应当去除的一大陋习。学术界理应有自身的清高和尊严,有自己的矜持和儒雅。但严峻的现实表明,世俗社会的种种恶俗现象,不仅在大学和研究院没有得到应有的抵制、批判和超越,反而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在公共场合,特别是有领导尤其是有上级重要领导和传媒在场的时候,有的人不择手段搏出位。在不少大学的机关、院系,吹拍奉迎之风盛行,自我吹捧之风劲吹。而有的领导对于恶俗的奉迎不仅不批评制止,反而觉得很受用,如同亭长皇帝刘邦一样:吾今日方知皇帝之贵矣!长此以往,学术界原有也应有的尊严感、自豪感、高雅感将荡然无存。

  地域化也是应当去除的弊端之一。学术研究当然有地域,但不应局限于地域,尤其不能以过分褊狭的地域情结规整学术研究。没有地域特色固然可能失之空泛,但片面地域化却可能眼光受限,不能融入国内学术研究的主流,从而也就没有全国性的地位。而广东学术界要在全国有地位,要如同经济社会发展一样和北京、上海媲美,在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方面被人合称“北上广”,就必须在主流学术问题的研究上奋发有为,而不是依靠简单的地域情怀和题材就能取胜。专门研究别人不屑研究的东西,专门发掘没有什么学术价值的过于狭窄的题材,通过“捞偏门”的方式固然可以获得一时“填补空白”的快感,但实际上不可能真正获得学术地位。

 

  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版图的“岭南极”

  张国雄(江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五邑大学宣传部部长)

  通过学术强省建设,发展成为中国学术文化版图的“岭南极”,成为南方学术的中心,这是广东学术强省建设的总目标。

  就路径来看,广东建设学术强省主要有两条路,一是充分利用区域文化,根据自身的文化优势发展学术;二是结合广东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来发展学术。在区域文化中,有两个因素要充分利用,一是近代文化,一是侨文化。在中国复兴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广东的侨文化都是重要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在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实践为社科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这也应发展为广东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要建设学术强省,就要在一定领域有话语权、在国内有影响力,上述两方面正是发展方向所在。

  目前,广东省内的学术建设有一定基础,但还不够深入。比如,在特色基地建设方面,建设学术强省,就应对基地资源加以统筹,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也要注意对基地建设成果的监控。在学术人才方面,区域特色文化人才,应以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对有广泛学术优势的学科人才,要培养和引进并重;而对海外引进的学者,则要注意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面,全省应有整体的规划。

 

  立足本土 放眼世界

  纪德君(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

  建设学术强省,既要有高远的目标定位,又须有切实可行的路径。

  首先,广东的社科研究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深入探讨本省重大的现实、理论问题,系统地研究和利用岭南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区域理论文化研究的特色与优势。其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吸纳各类高层次社科人才,建立和完善富有活力的人才激励机制,把广东构筑成一个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社科优秀人才聚集地。

  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上,则要有选择地培植一批特色和亮点非常突出的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在社科研究成果的利用与推广上,则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共建咨询决策机构,形成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的长效机制。

 

  人文学术是百年树人的大师事业

  栾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学术是一个国家之民族魂的思想凝练,是一个时代之生产力的智性表达。就广东省而言,经济发达不等于学术强盛,但是经济发展后推动学术建设,是非常好的事情。时下关于组建一批团队、建设一批基地、创办一批学院的做法,不失为一种路径,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本质上来讲,人文学术是百年树人的大师事业,是百年长河的沙里淘金,是比百里挑一还要严酷的精细筛选。因而,其目标至少应该是百年的事业。倘若百年后广东省在全国人文学林留得下100棵文史哲融通的参天大树,那就是今日学术强省的巨大成功。假如其中的5—10名能够被世界学术界视作大师,并且奉为某方面的圭臬,那就是不朽的盛事。

 

  从战略层面构建岭南学术文化高地

  陈伟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一流的学术文化是文化强省的深度表征,也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昌盛的不竭精神动力。没有学术强省,文化强省也无从依托。因此,要从战略层面构建岭南学术文化高地。

  与文化强省一样,学术强省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包含了多种指标因子。总的看来,至少包括四个方面:

  一、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构建尊重学者、敬畏学术、吸引人才的战略高地。二、健全学科体系,形成反映广东特色、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理论观点、概念和话语体系,综合科研实力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形成若干思想学术流派,构建能够跟国际学术界接轨和对话的学术体系。三、学术领军人物、权威学者群星荟萃。四、确立大学的文化中心地位,学者具有学术自觉意识,注重学术积累。学术强省的依托,主要还是大学。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