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追寻地域文化理想
2013年12月30日 16:07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12月27日第35期 作者:实习记者 李永杰
近年来,深圳市社科院(联)立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对策应用、决策咨询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尤其是在“深圳学派”建构和社科普及领域成果颇丰,为推进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深圳市社科院副院长、社科联副主席黄发玉及部分当地社科学者。
第四届深圳学术年会现场 深圳市社科联/供图
突出本土学术特色
构建“深圳学派”
近年来,“深圳学派”成为深圳文化学术界热议的关键词。据了解,“深圳学派”的提出,源于现任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局长)1997年在《深圳商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从百家争鸣到深圳学派》,提出“深圳学派”的初衷是为了加快推进深圳学术文化建设。根据他的阐释,深圳学派的宗旨就是“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他表示,这个宗旨浓缩了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时空定位,反映了深圳学界对自己的经纬坐标的全面审视和深入理解,体现了深圳学术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特色。
黄发玉表示,这一学术文化理想的提出,基于深圳培育智慧型、创新型城市文化的需要,它要求深圳必须突出学术文化建设。在城市文化结构中,学术文化处于最深层次,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对一个城市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往往是具有精神导向和思想内涵的学术文化。学术研究的导向决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学术文化的深度决定着城市文化的厚度,学术大师的高度决定着城市文化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学术文化的发展不仅构成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而且引领着市民群体的价值观念、审美水准、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学术文化繁荣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健康度、生命力和发展前景。因此,发展深圳的学术文化,必须确立“深圳学派”的学术理想和学术追求,“用这一理念来聚人气、带队伍、出成果、铸品牌、育大师”。
“深圳社科界应努力培育和建设反映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体现特区特色、适应发展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表示,深圳要推出一批“国家立场深圳表达”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理论精品和学术力作,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学术研究方法,建成若干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术研究基地,培育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社科专家和学术大师,通过积极努力,逐步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深圳学派”,使深圳的学术文化有力地支撑起文化强市的大厦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创新社科普及路径
打造社科普及品牌
10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称号,这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该项荣誉的城市。对此,黄发玉表示,深圳市社科院(联)不仅注重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而且重视如何拉近社会科学与市民生活的距离,社科院(联)以“社科普及周”等为创新载体,初步走出了一条社会科学社会化的新路,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市民文化大讲堂”获得文化部“文化创新奖”,并被列入文化部十大文化创新工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社科普及周”是深圳市社科院(联)的一项品牌活动,该活动以“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市民素质,促进城市文化”为宗旨,从2003年就开始举办,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活动内容包括开展社科机构义务咨询服务、举办社科专家讲座等,内容丰富多彩。
深圳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率先强调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黄发玉告诉记者,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就是其中一项具体举措。深圳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所长吴俊忠表示,深圳通过一年一度的读书月等活动,使社科普及工作生动活泼,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