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焦虑到文化自觉
2013年07月29日 14:50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7月26日第30期 作者:余泽娜
当今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文化上的焦虑:我们如何获得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又该立足何处?
这一问题早在19世纪末就已出现。19世纪末,中国在列强面前的惨败打破了国人长期形成的“天朝”自豪感和优越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让文人士子强烈感受到亡国灭种的焦迫。陈独秀说:“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但保守者并不认同。文化上的反传统者与保守者激烈交锋、碰撞不断。
20世纪末21世纪初,历史已经翻开新的一页,全球化从经济层面迅猛延伸到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地球村”从理论变成了现实。但本已有所淡化的文化焦虑随之重现。表面上拉近了世界各地距离的全球化,没有缩小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反而使人们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文化差异,担心本土文化会随全球化的发展而被改变,甚至被吞噬。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当前的文化焦虑并不止于此: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一元与多样相互交织、相互碰撞。冲击与留恋、糅合与抽离、落寞与狂欢,在古老东方的土地上汇合、叠加、难解难分。
文化焦虑能增强忧患意识、促进反省,但缺乏理性反思的文化焦虑容易导致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克服文化焦虑、促进文化健康发展,需要确立一种理性的文化自觉,这就要把握好两个向度。
第一,对自身文化有自知之明。既要对我们的文化传统抱有了解之同情,取其精华作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作为鞭策我们前进的精神动力;又要进行批判审视,扬弃其中的消极和糟粕部分。此外,注重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转化与创造也很重要。对文化传统的了解与敬重、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是化解文化焦虑、确立民族文化身份意识、实现文化自信的第一步。
第二,要有世界眼光。树立世界眼光会带动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表层学习转向深层学习,从引进外来文化转为传播自身文化。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不仅能以他山之石琢己之玉,同时也能贡献己琢之玉为其他文化的他山之石。
但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和了解自己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其他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克服文化焦虑,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起自己的坐标,最终实现文化上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