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广东文化沙漠说”
2013年06月19日 16:39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1月27日第2期 作者:曾大兴

 

     宏观地讲,广东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格局中,属于中上等水平;广东的现代文化,在中国的现代文化格局中,则属于先进行列。关于广东是一个“文化沙漠”的说法,无论是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来判断,还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判断,都是不能成立的。

  2010年春以来,随着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曾经沉寂下去的“广东文化沙漠说”再一次浮泛上来。有些官员、学者在回答媒体和网民提问的时候,虽然不承认现在的广东是“文化沙漠”,却承认“在传统文化方面,广东确有沙漠化的倾向”。我认为,这是由于对广东的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所致。据我的考察和研究,广东在传统文化方面不仅不是“沙漠”,甚至在若干领域里还是全国少有的“绿洲”。

  考察和评价一个地方的文化成就及其地位,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本文试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古代文学家、古代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五个文化要素的地理分布,来考察和评价广东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成就及其在全国的地位,以此回应所谓的“广东文化沙漠说”。

 

  从古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来看

  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和当代的文学家有很大的不同。概言之,古代的文学家,都不是以文学为专门职业的人,都是多才多艺的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就是古代最有文化的那一部分人。

  一个地方的文学家分布数量多寡,反映了一个地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优劣,也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据谭正璧编、光明书局193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统计,在中国古代有影响、有籍贯可考的6375位文学家中,广东籍的有114位。这个数量虽然不算多,但是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含台湾,不含香港和澳门)中排第15位。

  我们不想简单地认为,排在广东后面的北京、甘肃等17个省(市、区)的文化环境不及广东的优良,但我们怎么也不可能得出广东是个“文化沙漠”的结论!如果广东是个“文化沙漠”,那么排在广东后面的北京、甘肃等17个省(市、区)又是什么呢?

 

  从古代书院的地理分布来看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校,民办的占一半以上,官办的将近一半。从盛唐到清末,书院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存在了一千多年。书院传授和研究的内容,主要就是儒家的经典以及理学家的著作。在古代,一个地方有没有书院,有多少书院,不仅反映了该地的办学能力,更反映了该地学术文化的发展水平。

  据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一书统计,在中国古代的6385所书院中,广东占了446所,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中(含台湾、香港,不含澳门,重庆包含在四川省内)排位第五,仅次于江西、浙江、四川和湖南4省。如果我们承认书院是一种高等级的教育和学术文化机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高等教育和学术文化方面,在宋代以后,尤其是在明清两代,广东已经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了呢?如果广东是个“文化沙漠”,那么,排在广东后面的河南、福建、北京、上海等26个省(市、区)又是什么呢?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理分布来看

  人类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那些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又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二是“可移动文物”,即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三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街区、村镇”,即那些“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和村镇(参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12月22日颁布)。

  就“不可移动文物”来讲,在我国,凡是最重要的,或者说级别最高的,就是那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据统计,1961—2006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6批共234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广东拥有66处,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中排在第14位。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拥有量方面,居广东之后的湖南、安徽、江西、上海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不及广东的发达,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也不可能得出广东是个“文化沙漠”的结论。如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拥有量方面居第14位的广东居然还是一个“文化沙漠”,那么排位在广东后面的那17个省、市、自治区又是什么呢?

 

  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的地理分布来看

  据统计,1982—1994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和2005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两批3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所拥有的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广东拥有6个,即广州、潮州、肇庆、佛山、梅州、海康(雷州),与山东、陕西并列第2位,仅次于河南、江苏、四川3省。在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所拥有的3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广东居然拥有5个,排位第一。

  一个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拥有量方面居全国第2位,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拥有量方面居全国第1位的省份,居然被说成一个“文化沙漠”!如果这样的省份还是一个“文化沙漠”,那么全国的“文化沙漠”也就太多了!

 

  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来看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参见《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5年12月22日颁布)具体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上述10大类共527项,其中广东拥有22项,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香港、澳门、台湾)中排位第6。可见广东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拥有量方面也是很可观的。如果拥有如此数量、排位如此靠前的广东还是一个“文化沙漠“,那么排位在广东后面的25个省、市、自治区又是什么呢?

  以上通过五个文化要素的地理分布,考察了广东在全国所处的位置,由此我们就可以判断,广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格局中所占有的地位。

  文化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和文化学术机构(包括书院)的熏陶,文化人成长起来之后,就会创造种种物质文化成果(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与非物质文化成果,所以上述这五个文化要素,原是遵循文化内部的发展逻辑而选择的,不是随意性的选择,不是有什么就“晒”什么。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角度,来对广东的传统文化或者现代文化,作一个具体的考察。我坚信,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考察广东的文化,都不可能得出广东是一个“文化沙漠“的结论。

  关于广东的现代文化及其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人们已经谈得很多了,我不再重复。我这里只讲广东的传统文化。宏观地讲,广东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格局中,属于中上等水平;广东的现代文化,在中国的现代文化格局中,则属于先进行列。关于广东是一个“文化沙漠“的说法,无论是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来判断,还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判断,都是不能成立的。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