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岭南的“秋色”格外引人注目,而当地传统悠久的最具特色的大型活动“佛山秋色”更是每年这一时节令人期待的“饕餮盛宴”。
佛山秋色是佛山民间在秋收后举行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中秋节庆典活动。“秋色”意为佛山金秋的景色,因在中秋节前后的晴朗之夜,以群众巡游表演的形式举行,故又称为“秋宵”、“出秋色”、“出秋景”。随着秋色活动项目的丰富,表演者的技艺和表演水平的提高,活动的竞技性也越来越强,故又称之为“秋色赛会”。佛山秋色表演形式包括车色、灯色、水色、景色、地色、飘色、马色在内的七色,表演内容有起马、开路队、大灯笼、唢呐队、马色、头牌幡旗、罗伞、耍龙灯、灯色、合面、担头、车心、陆地行行舟、十番、锣鼓柜、扮演戏剧、大头佛、踩高跷、狮子队等。
兴盛于明清时期
佛山秋色源远流长,据传起源于两晋时期,肇端于儿童舞草龙庆丰收的“孩童耍乐”,但正式的文字记载认为其始自明正统十四年。民国《佛山忠义乡志》乡事志载,“明正统十四年,相传黄萧养寇佛山时,守者令各里杂扮故事,彻夜金鼓震天,贼疑不敢急攻,俄竟遁去,盖兵智也。后因踵之为美事,不可复禁云。”乡志编撰者认为佛山秋色“实由此始”。自此之后,佛山秋色相沿成习,年年举行,成为佛山独特的地方节庆娱乐民俗盛会。
明清时期,佛山的商品经济鼎盛一时,成为“四大聚”与“四大名镇”之一,受此推动,佛山秋色也达到鼎盛时期。明清时期佛山秋色的节目形式十分丰富,除了车心、杂剧和舞火龙等传统项目外,以反映丰收与各行业特点的“像生”工艺品成为重头戏,利用各种材料制成的蔬菜、瓜果、鱼类、点心,达到了真假莫辨的程度,引得人们啧啧称赞,反映了佛山人精巧的手艺和独具的匠心。稍晚又兴起了旱地龙船、舞龙、舞狮、大头佛、十番锣鼓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文化生活。明末清初,佛山秋色发展成为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杂技、民间工艺等于一体的民间节庆盛会。
鸦片战争以后,佛山手工业和商业受到重创,佛山秋色的辉煌也已不再。虽然其间也举行了几次秋色巡游,如1931年、1932年、1945年,但其规模、节目形式与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都大不如前,秋色习俗走上了衰落的道路。
传承民间工艺
新中国成立后,佛山秋色在佛山市政府和佛山人民的努力下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1956年,在中山公园举办了首届 “佛山市秋色、剪纸、盆栽艺术观赏会”,展出了很多著名秋色艺人的新旧作品,如秋色老艺人莫玲保存多年的鱼鳞秋色宫灯、梁次的仿古窑纸朴大滚龙樽、区甜新制粘砌的大吊钟花等。沉寂了一百多年的佛山秋色重放光彩,焕发出新的魅力。人们争相来佛山观看秋色,仅仅展览十天,参观人数就达到十多万人次。1956年佛山市成立了民间艺术研究社,并选拔了一批民间老艺人入社,还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徒。民间艺术研究社的成立,抢救了面临失传的秋色等民间工艺,同时还使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目前佛山市包括秋色工艺在内的民间工艺项目的传承,几乎都是由1956年进入民间艺术研究社的老艺人传承下来的。
从1957年到1960年,佛山连续四年举行大型的秋色展览,其中后两届秋色创造了两大亮点,一是开创了大型秋色作品的源头,二是使用了电力作为动力,给传统秋色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1982年佛山市举办了大规模秋色赛会,有节目20个,参赛的秋色工艺品1700多件,参加出游单位49个,出游人数1200多人,巡游队伍长达1.5公里,共持续了四个晚上。恢弘的规模、庞大的表演队伍、精彩的表演、精巧的秋色工艺品,吸引了大量市内外群众参观,观众人数达到50万人之多。1982年之后,佛山市几乎每年都要举行秋色巡游。
佛山秋色之所以在佛山能够发展兴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佛山自唐宋以来就是岭南工商业重镇,经济十分繁荣,为秋色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二是佛山以工商业发达著称,各行各业竞争激烈,秋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竞争和表现的机会;三是佛山人素来热衷各种赛会及文化活动,这为秋色活动提供了适宜的生存与发展土壤。
(作者单位:佛山市博物馆)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