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 构建广东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4年09月02日 16:06 来源:《人文岭南》2014年8月29日第42期 作者:田丰 李翰敏 陈孝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全面深化改革、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部署全方位外交新格局的迫切要求,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应有之义。广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凭海而立、因海而兴,有基础、有条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先行先试。广东应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使命,大力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抢抓中国和东盟合作迈向“钻石十年”的重大历史机遇,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率先探路。

  1.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都不能游离于其周围的世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是在不断对外开放交往中走向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血脉和神经。据考证,“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于秦汉之际,它以广东徐闻等地为始发港,以南海为中心,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如果说,海上丝绸之路在隋唐以前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那么到唐宋以后,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直至非洲大陆航路的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通道,比陆上丝绸之路更重要。

  从历史角度看,广东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对外开放一直都是广东的灵魂和生存发展优势之所在。从现实角度看,发达的海洋经济、开放的经济结构、丰富的海洋文化、活跃的海洋社会,是广东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有利条件。在未来发展中,广东仍要发挥好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增创对外开放和改革发展的新优势。

  (二)海上丝绸之路是强盛之路

  尽管古代中国不以商业立国,但水路对促进商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中国与外国商业贸易的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迁。隋唐时期运送的货物多是丝绸,人们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水道称为“丝绸之路”;宋元时期瓷器渐成主要出口货物,这条水道被叫作“陶瓷之路”;明清时期茶叶成为风行欧洲的出口商品,它又被称作“茶叶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年,跨越亚欧非,成为无与伦比的洲际贸易通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例如,丝织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分工的细化;商品性农业、货币经济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城市市镇的发展;等等。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持续繁荣,是中国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持久魅力的象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兴衰史,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时代,一般是中国强盛的时代。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苦难,说明开放是民族自信自强的内在要求,而闭关自守作茧自缚,必然阻碍经济文化交流,导致近代的贫困落后和被动挨打。

  (三)海上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

  经济的交往伴随着异质文化的相交相融。海上丝绸之路既是通商贸易之路,也是文化开放交流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沿线各国海洋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深厚多元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秦汉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拓展,不仅标志着中国南海与印度洋、地中海海上商贸网络的逐渐成熟,而且意味着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罗马文化在海洋空间的接触交汇与互相沟通。

  通过这条文明大通道,中国的纺织、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制瓷等工艺技术,绘画等艺术手法,儒家、道家思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近代以来,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知识,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也主要通过海路传入中国。

  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在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东南亚交往中有着一衣带水的地缘优势,也有着华侨众多、血脉相通的亲缘优势,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开放优势,从而造就了岭南文化的融贯中西、开放包容的特质,造就了以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为代表的一批伟大近现代思想家、先行者,掀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海洋、历史、时代赋予广东在文化开放上不可替代的特殊使命。

  2.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是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强大精神动力

  自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东西方商贸流通、人员往来、文化交融的重要海上通道,对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已经凝聚成一种海上丝绸之路精神。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实质就是开拓创新、平等互利、文明包容、和平发展。今天,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又承载起新的使命,孕育着新的生机,更加需要弘扬这种精神。

  (一)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古代航海条件下,出海远航不但艰辛,而且经常需要冒生命危险,这种“冒险无畏之精神、百折不挠之毅力”,充分展现了开拓创新精神。中原人来到被视为未开化的南蛮之地,海洋和海外世界是他们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这种地域特性使岭南文化具有海洋文化、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的特点。黑格尔认为,相对于陆地农耕活动的规则性、稳定性,航海活动具有极大不确实性和危险性。农业活动与四季的规则更迭息息相关,而海洋是不确定、不受限制的,因此在海洋中形成的活动,也具有超越限制的性质。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创者筚路蓝缕、九死一生,终于开启了东西方交往的大洋之门。在东西方交往实践中,岭南人形成了务实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为求实务实、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不安于一隅、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敢于标新立异、敢为天下先的思维习惯和追求。中国近代社会大变革发端于广东、新时期对外开放启动于广东、市场经济改革先行于广东,无不体现了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海上丝绸之路精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推动区域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水平拓展的重大战略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使命,广东更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践创新中作出积极贡献。

  (二)平等互利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海上丝绸之路精神也深刻体现了这种平等互利的文化传统。平等互利,即各国不论大小强弱,法律地位上相互平等,经济上实现互利。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每一个国家都应当是独立、平等的主体,各国间的交往不是主客体的关系,不是核心与边缘的关系,不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在新丝路建设中,各主体都以自身利益为基础参与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在港口、贸易、货币等互通中达到互惠互利。与一些国家提出的新丝路复兴动议不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生命力、感召力、竞争力就在于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它代表着一种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平等合作的新模式,展现了全球化和区域化的新阶段、新趋势。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海内外客商到广东投资创业,靠的是平等互利,而要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抢得先机,更要自觉地以广阔的视野和胸怀,以现代市场经济平等、公正、法治、互利原则推进对外经贸合作交流,为引进来、走出去创造良好环境。

  (三)文明包容的精神

  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经过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并远航西亚、阿拉伯各国直至非洲、欧洲,19世纪时还开辟了北美航线,涵盖了儒家、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文明,沿线各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密切联系,在千百年来的友好往来和密切交往中生成了文明包容的精神。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把中国的文明传至世界各地,而且也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带回中国,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文明是由不同地域、不同条件下人们的实践创造的,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然而人们的实践又是以社会交往的不断扩展和人的理性的不断提升为前提发生、发展起来的,因而又具有相容性和依存性。文明的包容性与世界的统一性、人的社会性、文化的互鉴性相一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深受海洋文化浸润的粤商在历史上享有灵活通达的美誉,如在粤商重镇香山石岐,有副对联写道:“石径常通无往不利,岐江有信满载而归”,强调了“通”和“信”,体现了包容精神,“互通”是包容的基础,“诚信”是包容的保证。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的“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社会理想,其精神实质就是包容和大同。

  (四)和平发展的精神

  古代丝绸之路最引人注目的,不仅在于它在缺乏国际机制和组织框架的情况下延续了较长时间,还在于它通过和平手段,实现并扩大了跨国商贸活动和跨种族文化交流。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和文化的交流,还促进了中外国家友好往来的“和平对话”。作为古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历史上的中国从没有寻求领土扩张和霸权,这与近代西方列强寻求殖民统治形成了鲜明对比。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曾远航至亚非沿海30余国。每到一地,都以中国丝绸、瓷器等换取当地特产或馈赠当地国王。同时,邀请各国使节同来中国访问。海上丝绸之路起源于中国,中国热爱和平,崇尚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联系世界、缔造和平、传播文明、促进经贸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共同造福于合作区域人民,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目前,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仍是世界大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重大原则。我们在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应坚持中华文明追崇的“多元共存”、“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优秀传统内质,走和平发展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再创广东 21世纪对外开放新辉煌

  广东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中地位重要。如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全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塑广东对外开放新优势,是广东新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抓住机遇,全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是要深刻理解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意义。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实现与周边国家合作共赢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推进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大战略和大布局。通过积极主动与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共赢为主题,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这一战略构想,已成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将有效扩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要充分认识广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突出优势。广东特殊的历史、地理、经贸、文化优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东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优势,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贸易和文化交往中海上通道的重要起点。广东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拥有5个亿吨大港,是连接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海上门户。广东历来就是中国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是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是中国海上贸易和移民出洋最早的省份,是全国第一侨乡。

  三是要牢记广东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历史使命。应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阔的胸怀,加快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体系,加强与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风险挑战。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已成为广东新的历史使命,要发挥地理区位、经济强省、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华侨众多等优势,先行先试,探索与东盟和谐发展的路径,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与海洋经济,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龙头枢纽。

  (二)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广东新一轮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广东需要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重大改革,扩展经济领域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在传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共赢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注入新内涵,进一步提高广东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加强涉外投资审批体制改革,营造政策环境,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加快建立统筹协商机制,解决审批手续繁琐、审批周期过长的问题,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和扶持政策。发挥境外专业性强、联系面广、信息灵通、信誉良好的中介机构的作用,为广东企业“走出去”整合国际资源、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构建海外危机管理机制,制定海外危机管理指南,为企业提供防范和降低风险的预警服务。

  二是深化外资准入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市场门槛,促进海外资本“引进来”。探索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取消投资规模设定审批权限的做法,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与东盟成员国海关和签证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尽快实现电子联网核查,形成进口国海关与出口方签证机构之间原产地核查的畅通渠道。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质检交流与合作,减少双方经贸往来中的贸易壁垒,提高自贸区贸易便利化水平。

  三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广东与沿线国家的联系,构建更加开放合作的格局。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全面提高广东对外开放水平。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参与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来,与相关国家和相关城市建立紧密关系,提高广东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加快转型升级,增创区域合作竞争新优势

  要加快广东转型升级,推动创新能力和产业高级化,提升对区域资源的整合和配置水平,积极参与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增创区域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装备产业、海洋产业和绿色产业,提升产业链条的带动辐射能力。尤其要依托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物流大通道,发展临海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旅游等产业,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集群。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进跨区合作交流。要构建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投资融资平台,加强与东盟国家的陆上通道经济合作。具体包括:加快推进海上通道互联互通,积极参与东盟国家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海洋经济为突破口,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海洋养殖合作基地,探索东盟国家的产业园区双向投资,健全与东盟国家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构筑双方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合作,积极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三是突出优势互补,扩大投资和贸易合作。利用沿线各国尤其是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跨度很大的特点,寻找互补性强的区域进行合作,开拓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市场和空间。充分发挥广东的外贸优势,积极拓展东盟、南亚、中东、非洲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市场,扩大商品进出口和服务贸易合作。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广东在对外合作中以低端工业为主、加工贸易为主、单向开放为主的格局。

  四是加强金融创新,推动沿线地区跨境金融合作。发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优势,积极参与沿线各国的金融合作项目,争取介入人民币离岸结算、互换多边支付、发行股票和债券等各种业务。深入拓展与东盟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向东盟发放人民币低息贷款,开展人民币直接投资,推动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

  (四)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打造开放合作的载体和平台

  本着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主动顺应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共同建立产业转移园区等开放合作的平台,打造适应经贸合作的各种载体,切实提升广东对外合作的层次。

  一是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一方面要发挥广东毗邻港澳的优势,通过建设粤港澳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整合三地资源,充分利用粤港澳大平台,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成为环南海经济合作区的经济龙头。另一方面要发挥广东与东盟各国地缘相近、文化相通、血脉相容的优势,充分发挥粤裔华侨华人的作用,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在国家合作协议框架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选择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建设各类产业转移园或产业合作示范区,尤其是向东盟国家拓展产业腹地,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带动广东产业转移,从而带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是积极推进各类交流平台的建设。搭建电子网络信息平台、人员互访交流平台、投资贸易平台、城市联谊平台等。

  (五)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发挥岭南文化的引领作用,再创广东对外开放新辉煌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文化节点”,文化上的共同性和认同感,使岭南文化在沿线各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播。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大力提升岭南文化的引领作用,把广东建设成为我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心,再创广东对外开放新辉煌。

  一是加强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学习福建泉州、漳州等地的经验,将广州十三行、潮州古港、阳江南海1号、湛江徐闻古港,打包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并参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实施保护和管理。加强与同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宁波、扬州等地的联系,共同宣传推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及旅游线路。收集整理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海洋史、华人华侨史资料等,建立大型资料数据库,供研究者或者公众检索。充分利用互联网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海交馆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数字化保护、展示。

  二是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合作交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城市互动和结对,开展互访,在进行经贸往来的同时,开展以民间交流和文化交流为重点的友好往来,积极主动展示岭南文化,不断提升岭南文化的引领作用。此外,还可以扩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设立面向沿线国家的教育培训中心和留学生基地,用世界视野、现代眼光,不断增进民间的友好交流合作。

  三是增强华人华侨的桥梁纽带作用。广东要提高在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上的影响力,掌握海上丝绸之路话语权,其重点就是发挥好华人华侨在经贸合作和文明对话的桥梁作用,增加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互动往来的频次。通过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易会、恳亲会、联谊会等,积极组织、引导华商和侨资企业、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回乡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合作。通过建设海内外华人的广府文化中心,建设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举办全球华人文化论坛等方式,树立广东改革开放的新形象,提升广东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影响力。

  (田丰系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主任、社科联研究员;李翰敏系广东省社科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陈孝明系广州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