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9世纪:广州茶叶外销由盛至衰
2013年12月01日 00:41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11月29日第34期 作者:张丽蓉

 

   
 
 
 
    17世纪初,中国茶叶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此后,茶叶在中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广州茶叶在环南海区域形成成熟的运销中转网络,进而分销到世界各地,并对欧美国家的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广州外销茶叶的贸易格局经历了从以东南亚港口为中转点的早期贸易向17世纪广州—欧美直航贸易的转变。
 
    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东南亚地区在广州与欧美茶叶贸易之间扮演中转站角色,广州贩运茶叶的商船在东南亚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万丹,与欧美国家交易。18世纪,随着太平洋直航航线的开辟,以爪哇岛为中转站的茶叶贸易格局发生转变,欧美国家直接在厦门、广州等港口进行茶叶交易。从18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清政府确立广州一口通商制度,广州成为国内唯一的茶叶外销市场,并与欧美国家建立了茶叶贸易海上直航的格局,茶叶成为广州口岸最重要的大宗贸易物资。一口通商制度的确立,削弱了厦门作为东南亚茶叶外销重要口岸的地位,广州垄断了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
 
    鸦片战争后,中英《南京条约》废除了广州公行制,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一口通商的黄金贸易时代被打破。尽管战后初期,茶叶贸易运销还是循旧例经广州口岸运出,但随着汉口等沿江口岸的开放,广州茶叶外销受到巨大冲击。
 
    到了19世纪后半期,广州茶叶海外贸易开始衰落,这固然与广州一口通商时代的结束有很大关系,但印度茶和锡兰茶在国际市场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地区茶叶种植和加工制作工艺缺少改进,导致茶叶自身质量日益衰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9世纪70年代,印度发明并推广揉捻机和茶叶干燥机,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红茶品质。在质量和价格双重比较优势丧失的情况下,广州茶叶外销贸易逐渐衰退。
 
 
(作者单位: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