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符号文化的变迁
——从实物符到符箓
2013年08月30日 13:15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8月30日第31期 作者:高泽强
万物有灵是黎族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的核心。在黎族聚居区,房前屋后、路口村边、田中河旁、原野山间等,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符号文化悬挂、安插或粘贴在这些地方。这正是黎族万物有灵观念的物象表现。
实物符:远古的符号文化
实物符作为人类远古时期的一种原始符号文化,是随着原始宗教的产生而出现的,体现了远古初民原始宗教的一种希望、禁忌和信仰。实物符的作用是驱邪镇鬼、保家护身,保佑人畜平安、生产顺利、五谷丰登等;主要功能在于限制人们的社会行为,有禁止和祈福的意思。
在黎族社会,可用来做实物符的有植物类的茅草、芒草、芒秆、竹枝、鸡藤叶、榕树叶(小叶榕)、露蔸叶、野苋茄叶、龙眼枝、荔枝枝、蒌叶、艾叶、三瓣草等;动物类的兽首、兽角、兽骨、兽牙等;非动植物类的清水、泥土、草木灰、百草霜(锅底灰)等。黎族群众认为,挂上或者摆上这些实物符后,人的不安情绪会稳定下来,人的心灵和心理得到安抚和慰藉,一切都会顺利。
对于黎族社会悬挂实物符的现象,宋代文献中已有记载:“(黎峒)家有祀事,即以青叶标门,禁往来。”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德文版《海南岛民族志》中也有对黎族实物符的记载:“作为不让人进入家内或村内的记号,在海南岛,所有的黎族和苗族都在房屋的大门或村庄的入口处竖立有叶的树枝。谁都要留意这个记号,不然的话,闯入者不是遭到户主的憎厌,就是要被伤害了感情的村人所惩罚。”直到今天,悬挂实物符的现象在大多黎族农村地区依然能够见到。
在民间,黎族人每当生儿育女时,人们都喜欢折下露蔸叶、野苋茄叶、龙眼枝、荔枝枝等挂在大门上,以示该房有人生育,不能随意进入,并可镇鬼避邪。陵水黎族自治县的杞方言黎族,生男婴时要折露蔸叶插在日出方向的门上,生女婴则插在日落方向的门上;哈方言黎族生男婴时折露蔸叶打一个结,生女婴打三个结,悬挂于大门上。若挂龙眼、荔枝等果树树枝,则有祈求吉祥、多生贵子之意。
在黎族“合亩制”地区的“亩头”,播种时先拿几粒谷子撒入田地里,再插茅草作记号,然后转头回家,随手折下一支叫“雅物”的树枝,将它插在大门口,以拒外人进室和保护自身的安宁。
实物符已成为黎族社会通用的无言的通告,黎族人一般都懂得遵守这些类似通告的标志。凡在有实物符出现的地方,人人都会加倍小心,谨慎遵守。
符箓:
道教文化影响下出现的符号文化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进一步在黎族地区确立并不断地得到强化,道教也在明末清初大量传入黎族地区。由于道教渲染神仙不死的思想与黎族民间信仰中万物有灵、灵魂不死有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很快就在黎族社会中传播开来。
道教中常见的念咒、祈祷、镇鬼等具有巫术性质的法术,被黎族社会所接受。当时的黎族人相信符箓这种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能上祀天神、下镇妖魔、中兴人宅,并具有为生者除病、为死者安葬、为幼者驱鬼等功能。符箓随后迅速在黎族社会中广泛传播和使用。
黎族人十分相信符箓的作用。黎族社会中的符箓除了汉族民间常见的非字非图符号外,还有一种是在纸上或布上绘人形图的符箓,这种符箓经常贴在家门口的门板或门框上,其作用是驱鬼镇邪、防病治病等。而汉族民间常见的阴阳图、八卦图等,在黎族民间较少见到。
道教传入黎族地区后,对黎族社会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是一种否定或重塑,而是循序渐进的融入和补充。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符箓。在道教没有传入黎族地区以前,黎族社会是没有符箓或画符的。道教传入后,写在纸上、布上的符箓和画符也就跟随着传了进来。第二,“道公”。黎族社会中原来负责与鬼神打交道的中介人有“鬼公”、“老人”等,他们用黎语念咒。道教传入后,大多数的“鬼公”通过学道而摇身一变成了“道公”,“道公”主要用汉语念咒。第三,“神明”。黎族人认为,天地山川的一切实体都有灵性,这些有灵性的东西都统称为“鬼”,凡“鬼”都会作祟于人,黎族社会没有更高一级的“神”的概念。道教传入后,黎族人的鬼魂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鬼”分成“善鬼”和“恶鬼”两种,“恶鬼”也可以变成“善鬼”。“善鬼”能逐妖除魔、驱鬼禳神,保佑村民安宁、家人平安、五谷丰登。这种“善鬼”具有了“神明”的概念。第四,“风水”。以鸡蛋占卜来择葬地是黎族原始的丧葬文化之一,道教传入后,黎族人请风水先生择“风水”地入葬的习俗盛行起来。
符箓随着道教传入黎族地区,它与黎族原有的实物符交融在一起,成为黎族民间信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黎族群众的居住条件已大为改善,但是悬挂符号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这反映了符号文化对黎族社会根深蒂固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琼州学院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