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度鬼门关”现场
2013年06月28日 12:42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6月28日第29期 作者:周伟民 唐玲玲

 

       
 
笔者在石壁前“天门关”刻字旁                       作者/供图
 
 
 
        鬼门关是岭南文史上一个困扰学界多年的话题,它涉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何处是鬼门关?为什么有“生度鬼门关”的说法?这些问题,历史文献不能完全破解,唯一的方法是将文献记述与 “生度鬼门关”的历史现场相结合。
 
 
 
        寻找鬼门关
 
 
 
         唐以后,中国举凡边远险恶的地方,人们都冠以“鬼门关”的地名。有关“鬼门关”的最早记载出现在唐代杜佑《通典》的《州郡十四·古南越》中:
 
 
        容州,今北流县……州南去三十余里,有两石相对,状若关门,阔三十步,俗号“鬼门关”。汉伏波将军马援讨林邑蛮,路由于此,立碑,石龟尚在。昔时往交趾,皆由此关。其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谚云:“‘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
 
 
       2013年3月下旬,笔者来到北流县寻找鬼门关。打听到鬼门关在北流市与玉林市交界处,笔者在当地人的引领下到达贵门圹村天门庙。
 
 
       古老的小庙坐落在群山怀抱间,周边树木苍翠。在进庙的斜坡门边,矗立一块高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厚10厘米的石碑,碑的正面赫然现出遒劲有力的“归明关”三个大字,左右两边的小字已经漫漶不清,只认出最上面的“皇明”二字,表明是明朝遗留的碑刻。据史籍记载,宋代以后,鬼门关的名称多有更改,如元代称“魁星关”,明代有“天门关”、“归明关”、“挂门关”等。那么,这里就是历史上的鬼门关吗?
 
 
        再往上走,只见庙上横匾写着玉北天门庙。正当笔者观察古庙时,旁边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这里是庙,不是鬼门关,鬼门关在对面半山腰上。”于是,笔者欣然跟着老人下山,穿过两座大山夹缝间的小路,再经过一番艰难的攀爬,终于登上对面大山的半山腰,一行人早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笔者问:此山叫什么山?老人答:用普通话讲叫鬼瓜山。在南宁“白话”中,“瓜”即“家”,鬼瓜山即鬼家山,进“鬼门关”即入鬼家了。笔者的这一推测得到了向导老人的认可。
 
 
 
         来到现场
 
   
        山坡上竖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水泥碑,分两截,用大理石刻字。正面上半截浅刻“天门关”三个大字,边上有两行小字,上行是“北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行是“北流县人民政府一九七五年十月十八日公布”、“北流县文物管理所立”。向导老人告诉笔者,在天门庙前面见到的“归明关”碑原先也立于此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移置小庙前。
 
 
        在下半截水泥碑的正面刻着一段说明,背面刻着《天门关保护条例》。正面的文字说明写道:
天门关旧名鬼门关,唐宋以来,这里是中原到钦、廉、雷、琼和交趾的一个重要通道,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不少有名人物被贬到海南岛时,都经过这里,并写有诗作传世。唐代诗人沈佺期、宰相李德裕,宋朝文学家苏东坡等都写有“鬼门关”诗。石壁上“天门关”三个大字是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所刻,距今已有559年了。  
 
 
        经老人带领,笔者又沿着崎岖山道再向上攀登,大约一二百米后,有一大山洞。石洞外有一块一人多高的石壁,上有三个大字:天门关。此前上网了解“天门古迹”,介绍说“天门关”三个大字旁有一首小诗,“行行万里度天关,天涯遥看海上山。剪棘摩崖寻旧刻,依然便拟北流还”,并说“那首小诗已字迹漫漶,难以辨认”。笔者在现场反复观察,“天门关”三个大字旁怎么也看不出石壁上曾经刻有小诗的印痕。这个传言恐怕是好事者牵强附会了。
 
 
        站在古人“生度鬼门关”的历史现场,许多历史细节可以在这里稽查复核。据说,鬼门关是因“有两石相对,状若关门”而得名,那么两石的现况如何呢?老人指着对开的山顶上说:“看,左边的石头看起来是石狗!”右边原先是石鸡,传言因头仰得高,尾巴翘得也太高,一次打雷,石鸡的头、尾都被轰掉了。笔者细细品味,左边果然像是一只胖狗,右边就只剩下一个石块了。
 
 
        过鬼门关真是那么可怖吗?为什么“十人去,九不还”?杜佑说“南尤多瘴疠”,即鬼门关可怖不是因为地势险阻而是因为病瘴。老人也说,过去这里疟疾流行,他小时候就得过,但是用当地的一种树叶煎水就可治好。
 
 
         站在历史现场,回望文献记载,鬼门关了然于心。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