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西樵山的四大书院(上)
2013年06月21日 18:01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4月26日第27期 作者:任建敏

 

      “南粤名山数二樵”,这里的二樵,指的就是“东樵”罗浮山与“西樵”西樵山。万历时人霍尚守称:“罗浮为仙人窟穴,秦汉以上,业已著声”,而西樵之名却是“曾不一二见”。(马符录《西樵山志》)一直到明代中期以前都寂寂无名的西樵山,为何能够在明代中期以后成为“伯仲罗浮”的南粤名山呢?

  西樵山由寂寂无名到闻名遐迩的过程,发生在明代弘治到万历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此时,西樵山不仅获得了“理学名山”的美誉,而且在万历年间成为了“羊城八景”之一,奠定了其“伯仲罗浮”的坚实基础。西樵山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山上书院、精舍林立,其中最为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湛若水创建的大科书院和云谷书院、方献夫创建的石泉书院、霍韬创建的四峰书院。四大书院因湛、方、霍诸公的倡学而大盛,这段时期广东名士辈出,四大书院成为此后数十年间广东士大夫一个重要的讲游之所。清人刘子秀称:“当湛子讲席,五方问业云集,山中大科之名,几与岳麓、白鹿鼎峙,故西樵遂称道学之山。”(刘子秀《西樵游览记》)西樵山“理学名山”的地位,就是奠定于此时。

  在四大书院中创设时间最早、名声最大的,当数明代著名理学家、增城人湛若水的大科书院。西樵山“理学名山”的称号,其最重要的贡献者当属湛若水。

  湛若水于正德十年(1515)二月因母丧丁忧,同月扶柩南还。正德十二年服阕后,以“扶病莫前”的理由请求朝廷准许“原籍调理,谢绝人事,采药西樵”。同年闰十二月,坐落在西樵山烟霞洞(今西樵山桃花园)的烟霞隐居与大科书院落成。但此时作为独立主体的大科书院尚未出现,只是附设于烟霞隐居之内。其后两年,“四方学者云集难容”(吕柟《大科书院记》),从师求学的学子越来越多,原有的馆舍不敷使用,于是在正德十四年七月,大科诸生请求在烟霞隐居之下建设堂馆,经过卜地、经营、督工,至是年十二月甲子日落成。至此,大科书院规模大具。

  大科书院建筑主体分为烟霞隐居与大科书院两部分。其上为烟霞隐居,主要建筑为栖霞楼、茹芝堂、正谊堂、崇经楼、乐阁;其下为大科书院,主要建筑为凝道堂、进修斋、敬义斋、寅宾馆、太史坊等。从正德十二年入樵到正德十六年底应嘉靖皇帝诏命出山为止,湛若水在西樵山中度过了四年时间。

  大科书院时期对湛若水的学术生命历程具有重要意义,西樵山成为了甘泉学派在岭南的重要讲学地及思想传播地,此外,更重要的是,湛若水在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代表性的著作,短短四年多的时间里,湛若水着手或完成了《大学》、《中庸》、《礼》等经部的诠释著作,《大科书院训规》这一被后世视为典范书院规范的著作,以及《遵道录》、《樵语》、《新论》、《知新后语》等理学语录类的著作。这些著作给湛若水带来了巨大的学术声誉,也使其甘泉学派奠定了与阳明学派平分秋色的地位。黄宗羲在概括湛若水的讲学时称:“王、湛两家,各立宗旨,湛氏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然当时学于湛者,或卒业于王,学于王者,或卒业于湛,亦犹朱、陆之门下,递相出入也。其后源远流长,王氏之外,名湛氏学者,至今不绝。”(黄宗羲《明儒学案》)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