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皮影破解传承危机的三种选择
2013年06月21日 17:57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11月30日第23期 作者:宋俊华

 

 

                               陆丰皮影剧团2011年在中山大学演出。               宋俊华/供图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影系(陕西影系、栾州影系、潮州影系)之一的潮州影系在我国内地的唯一遗存。陆丰皮影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是研究岭南文化、影戏乃至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域特色鲜明

  陆丰皮影戏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早在南宋时期,闽南移民就已把影戏带入海陆丰地区。明万历年间,闽南漳浦县陈天隐在移居海丰县坊廓都将军池村(今陆丰市内湖镇内湖村)后,创办了皮影戏班。陆丰皮影是海陆丰地区民俗生活、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共同哺育的结果,因此在演出功能和演出形式上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演出功能上,陆丰皮影主要是民俗演出,其种类也可按照其民俗功能分为落马戏、开灯戏、神诞戏、酬神戏、节戏、生日戏、红白喜事戏等12种。在演出形式上,陆丰皮影以白字戏曲调为主,唱腔中还辅以正字曲和民间小调,间奏采用民间音乐的“弦诗”;乐器分文畔与武畔,操纵表演则有“生对眉”、“旦对脐”、“净对肩”的动作规范;一般由一至二人包演(操作)一台角色,表演者边唱边操作,把不同性格的角色表现出来。

  目前,陆丰皮影面临严重传承危机。一是传承人青黄不接,传统剧目和表演技艺面临失传。二是演出生态恶化。陆丰皮影主要集中在每年“七月半”“祭孤”时演出,且要与“白字戏”等传统戏剧以及电影等现代娱乐活动竞争,民俗演出市场严重萎缩,市场份额越来越少。三是创新动力不足。陆丰皮影缺乏创新人才,在剧目、表演、管理以及市场化运作上的创新意识不够。

  固守传统

  1957年以前,陆丰皮影演出全部由业余戏班承担,且都是围绕民间民俗活动而进行,尤其以“老爷戏”即祀神戏为主,故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 “没有老爷就没有戏看” 的谚语。所以,民俗生活、民间信仰既是陆丰皮影演出的基本环境,又是陆丰皮影的社会基础和生命线。

  陆丰皮影要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保持当地的民俗生活、民间信仰、民间艺术的生态,保持陆丰皮影的传统戏班组织、表演剧目、表演形式和民俗功能,也就是说要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皮影戏文化生态区,让陆丰皮影以适合的方式存在于当地,从而为我们研究与继承潮州影系、岭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保留一个活化石。

  继承创新

  陆丰皮影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文化现象,从其演出内容、形式和功能看,它既是一种与祭祀祖先、神灵等紧密关联的民俗文化活动,又是一种具有娱乐、审美功能的艺术表演,还是一种用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人与人关系的文化实践,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陆丰皮影的内容、形式和功能是多元的、变化的,人们对它的需要也是多元的、变化的。所以从多元性、变化性角度看陆丰皮影,积极创新就是其传承的必然选择。尤其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陆丰皮影所赖以存在的乡村的、族群的、民间信仰的社会基础正在消失,陆丰皮影必然面临着来自城市的娱乐性、审美性需求的冲击。陆丰皮影要在这样的文化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进行自我革新,打破传统的限制,充分利用陆丰皮影的概念或品牌,大胆创新其内容与形式,像台湾布袋戏发展出霹雳布袋戏那样,走艺术化、市场化道路。

  陆丰皮影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具有传统的内容、形式和功能,面临现代的需求与市场。所以,其传承既要保留传统,又要创新。这是目前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遵循的共同原则,也是上述两种选择的综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丰皮影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和丰富的遗产价值,是值得每位陆丰人、岭南人乃至中国人自豪和珍惜的文化与艺术。但它也与其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都面临着固守与创新的冲突与挑战。在今天的传承中,必然面临三种抉择:固守传统、彻底创新与继承创新。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来看,固守传统或彻底创新也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但从陆丰皮影的实际情况来看,继承创新也许是更切合实际的选择。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