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琴学:中华琴乐的重要一脉
2013年06月21日 17:50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6月29日第18期 作者:宋婕 冯焕珍

 

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谢导秀(中)出席广东古琴研究会广州分会在广州城市职业国学院的挂牌仪式。

 

 

 

 

 

 

国家一级文物,唐“九霄环佩”琴

 

 

 

  编者按:唐代诗人张祜《听岳州徐员外弹琴》诗云:“玉律潜符一古琴,哲人心见圣人心。尽日南风似遗意,九疑猿鸟满山吟。”这首诗很好地展现了古琴音乐的历史、音律、音色、境界和追求诗意的特点。

  古琴,又称七弦琴、瑶琴,是中国音乐中非常古老的弹拨乐器,其起源颇有些神秘色彩,众说纷纭,如有说源于伏羲,也有说起源于神农、黄帝或虞舜等。不论怎样,从《诗经》中的《国风》和《小雅》多篇都有琴这种乐器来看,似不可将“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乐记》)遽断为好事者的附会。中华琴乐之历史可谓久矣!

  古琴·君子之道

  古琴以其古淡的音色、幽雅的旋律和玄远的意境所构成的独特音乐形象,成为了文人士子们休憩身心、修养心性的良方,甚至成为了世外高人息影林泉、研几造化、参同天道的道器,这也是古琴与一般乐器不同的地方。《礼记·曲礼》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就是说琴为怡情养性之方,不可须臾离身;陶渊明先生所谓“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即是说琴乃悟道乘化之器,可操而不可执。历代文人士子和世外高人归心于古琴,日益丰富、拓展和深化了古琴音乐的内涵和追求,由此形成了以琴器、琴曲、琴谱、琴学、琴道为主体的广大精微、绵绵不绝的琴学文化。

  岭南琴学:远至汉代

  在这广袤的琴学园地中,岭南琴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脉。据考古发现,岭南的琴踪可远推到汉代,但真正发祥则在南宋时期。中国古琴音乐在经历了春秋、汉晋和唐代三个兴盛时期后,发展到南宋又迎来了第四个高峰。南宋时期,出现了郭楚望、姜夔等著名琴家和《潇湘水云》等知名琴曲。杨纉更以国丈之尊、公卿之重广结琴家,与毛敏仲、徐天民等门客一起,将宫廷秘藏阁谱与民间所传江西谱、韩佗胄及张岩藏谱融为一炉,编成卷帙浩繁、收曲宏富的《紫霞洞谱》。一时间,家弦户诵,琴学称盛。后来,宋室南渡,琴人携琴谱南来,岭南琴学遂以冈州(今广东新会)一带为中心发展了起来。再后,岭南琴人更将传谱集为一编,是为岭南琴人所宝之《古冈遗谱》。

  岭南琴学经元明两代积累,又蒙陈白沙、湛甘泉、黄泰泉等理学家的心学和乐学思想滋养,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至清代迎来了全面的发展。岭南古琴界先后出现了陈子升等琴家或琴学家,刊刻了《蓼怀堂琴谱》等具有相当影响的琴学或乐学著作,创作了《楚吟行》等琴曲。其中,更以黄景星为中心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岭南琴派。

  20世纪以后,许多人视传统文化如弊屐,古琴音乐也未能例外。然而,尽管如此,岭南古琴仍然不绝如缕,广州有郑健侯等琴家绍续琴统,香港则有容心言、卢家炳等琴家继开新局。1980年广东古琴研究会成立,而香港则陆续出版了《春雨草堂琴谱》、《愔愔室琴谱》和《琴府》等琴学著作。

  进入新世纪,岭南古琴又有了新的发展:古琴走进了高校,走进了社区,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古琴爱好者。现在岭南琴人已从80年代的几十人发展到近千人之多。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国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