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见证粤商的荣耀与哀愁
2013年06月21日 17:24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9月29日第10期 作者:冷东 肖楚熊

 

 
十三行茶叶装箱
 

 

 

英使马戛尔尼拜谒乾隆
 

 

  2010年,广东省委颁布了《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粤商研究是提升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的重点学科之一,目标是构建具有世界视野、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十三行商是清朝粤商核心主题,具有浓厚鲜明的“岭南特色”,不仅奠定了粤商的地位和风格,而且是清末中国经济逐渐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力量。由此,十三行是粤商研究的重要领域。

  粤商的核心与主体

  历史上,粤商与徽商、晋商、浙商、苏商合称为“五大商帮”。粤商的定义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指在广东从事经济活动的商人群体,既包括祖籍广东的商人,也包括后迁入广东的商人。在1757—1842年近一个世纪中,十三行是中国官方唯一特许的从事海外贸易的机构,从设立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逐步发展成为权贯中西的贸易组织,开创了中西贸易新时代。历史上,粤商人物层出不穷,十三行商成为清代粤商的核心主体,代表了粤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辉煌阶段,也涌现了诸如潘振承、伍秉鑑、伍崇曜等诸多商界领袖,成为粤商的代表人物。

  在岭南社会文化开放、重商、兼容、创新、务实、多元六大基本特征中,十三行商都具有突出的例证。中国文明(如瓷器等)通过十三行在西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西方文明也通过十三行进入中国,成为清代宫廷和社会朝野较早接触的具体事务。

  十三行商注重岭南文化的守护与融合。行商发展文教、提高岭南地区的教育水平;刊刻书籍、发扬继承乡土文化;行商独具特色的私家园林,丰富发展了岭南园林的建筑特色;西方工艺美术风格的引进,丰富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和形式;十三行夷馆的西洋式建筑,开启了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先河。

  奠定粤商发展基础

  历史上,广东与中原交通不便,但海外交通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培育了十三行商强悍坚忍、敢于冒险、大胆革新的精神特质,他们在中国适应世界海洋贸易的转折中抓住机遇,迅速崛起,形成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创新发展、开放兼容等特征。相较国内商界,十三行商经商风格以求变求新著称,并不固守某一特定行业或职业的观念,而对经商环境中的潜在商机保持高度警觉,不仅经营瓷器等,也从事房产、商栈等,更有甚者,还投资国外铁路建筑、股票证券。

  正是十三行商的影响和经商风格奠定了粤商的历史地位和传承,成为粤商崛起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粤商积累了生存和发展的原始资本,为粤商的形成准备了充分的历史人文条件,扩大了粤商的社会影响力,粤商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帮之一。

  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十三行是一个很好的侧面。在一个多世纪里,十三行成为清朝与西方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不仅在中外贸易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世界进入“海洋时代”后研究中国从大陆国家向海洋国家发展的重要节点。

  十三行商开启了中国人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历史进程,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大门。这既是十三行商价值的内核,又是粤商文化的精髓。

  十三行一方面作为沟通国家与外商的中介,理顺对外贸易网络;一方面运用灵活多变的经商手段,将生意做到大洋之外,将中国经济体系纳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将中国的经济纳入世界经济圈内。在区域、国家、海洋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中考察十三行,可以看到世界进入“海洋时代”后,明清时期国家政策从开放、禁海到限制的发展变化,探讨中央政权通过十三行处理海外贸易和国际交流的作用。

  十三行是在中华传统社会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中国社会同步发展,在历史大变动中开拓、动荡、发展和衰亡。概言之,十三行的命运是与中国的命运相一致的,既记录了中国发展的成功与挫折,也证明了粤商的荣耀与哀愁。深入开展十三行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深化粤商研究,从而为构建具有世界视野、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十三行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