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彩灯
2013年06月21日 17:20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1月27日第2期 作者:余婉韶

 

2005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的“鸿运富贵灯”

 

  佛山彩灯,在佛山民间称为灯色,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我国南方彩灯的代表。佛山彩灯具有中国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扎制工艺水平在国内领先,以品种丰富、款式新颖、装饰独特、工艺精致、富丽堂皇而深受群众喜爱。

  明代的佛山手工业、商业十分发达,人民生活安定,流传于中原的元宵灯会、中秋赏灯等民间习俗风尚也在佛山兴起,彩扎工艺应运而生。彩灯成为民间秋色盛会、元宵灯节、中秋节等民间节日习俗必不可少的项目。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明代佛山出秋色习俗就已经有“纸马火龙”、“柚灯纱笼、沿途交映”的情景。

  民间风俗的兴盛带旺了佛山的彩扎行业,从明代至民国时期,佛山彩扎行业十分兴旺。清道光版《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扎作行,本乡扎作极有名,人物故事尤精,外乡多来购之,又有不倒翁为行酒令之具,外省销流极广。”20世纪30年代,佛山扎作行业仍有邓忠记、升泰、罗泽记、潘沃潘焯等十余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佛山灯色扎作店大部分倒闭,艺人四散逃荒。新中国成立后,佛山市政府十分重视民间工艺,于1956年建立了民间秋色工艺社,吴球、邓辉等灯色艺人先后入社,彩灯工艺重获新生。

  佛山彩灯是民间艺术与民间习俗相结合的艺术品。在佛山传统习俗中,凡年前添丁得子者,于年宵灯节时在家中厅堂以及本族祠堂挂灯(佛山俗音“灯”与“丁”谐音),俗称报丁,视为入族。家有男丁者,每年灯节都要更换新灯,即香灯延续之意。为此,人们都十分重视年宵灯节的挂灯习俗,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佛山彩灯以工艺精细著称,艺术表现既细腻又夸张。民间艺术社制作的龙船灯,高三层,雕梁画栋,龙船内还有整套的彩扎人物以及台椅陈设,十分精致美观,可称得上是工精艺绝,极富艺术性和欣赏性。

  此外,佛山彩灯还具有构思独特、题材广泛、装饰材料多样、造型千姿百态、工艺精细等特点。在装饰上,佛山彩灯选用当地民间剪纸做装饰,纹样丰富、色彩艳丽、精巧美观,使佛山彩灯更具装饰美,更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在造型上,佛山彩灯千姿百态、巧妙独特,无论彩灯、彩龙,都善于变化,不断创新。2005年入选“中国灯彩”邮票设计的佛山彩蝶灯,是一盏典型的佛山传统彩灯,但作者陈棣祯却打破了六角宫灯惯用的灯形和扎作手法,使灯与彩蝶配合得生动巧妙,令人赞叹叫绝。

  在佛山,灯笼行业被称为“通明行”,这源于它的行业联语:“巧制玲珑凭竹织,通明光亮现花纹。”佛山彩灯品类丰富,最具特色的主要有六大类:大型彩灯与头牌灯、人物故事组灯、彩龙、年宵彩灯、中秋彩灯、灯笼,分别归属扎作、灯笼两大行业。另外,还有佛山独有的秋色特艺灯,是随着佛山出秋色习俗而兴起的民间自娱自乐的手工艺品。

  佛山彩灯扎制技艺是岭南民间艺术的奇葩,在数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新生、挫折与复兴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佛山彩灯扎制工艺以家族传承为主,父传子、夫妻互传、师传徒为其主要传承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彩灯扎制艺人仅有吴球、邓辉两位师傅。1956年,佛山民间艺术社成立,吸收了一批年轻学徒,陈棣祯、杨玉榕、梁达光、杨小燕等一批新人迅速成长,现民间艺术研究社灯色车间有近百人从事彩灯扎作工艺,佛山彩灯传统技艺得以继承和发展。2008年5月,佛山彩灯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时至今日,佛山彩灯扎制技艺经过数十年的传承与发展,虽效果良好,但仍面临重重困难,工艺大师吴球、邓辉两位师傅已辞世,第三、第四代的传人也已在五六十岁以上,技艺传承的重任落在了年轻一辈的身上。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