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桂学研究开掘优质文化资源
2014年09月02日 15:59 来源:《人文岭南》2014年8月29日第42期 作者:张利群

  桂学作为广西地方学问,确定其文化资源,也就确定了其研究对象与范围,如此方可形成桂学研究特色与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界不仅要开掘、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而且要优化、整合资源,以优质资源创造条件,提升桂学研究水平。因此,桂学研究必须强化文献学、史料学、历史学、考据学等学科研究及地方文献资料库建设,立足五维一体的研究视角,厘清桂学的文脉传统与根基脉络。

  其一,广西历代文献研究视角。广西历史源远流长,历代留下诸多地方文献典籍。一是桂籍名人作者甚多,汉有著名经学世家 “三陈”,唐有状元赵观文,诗人曹邺、曹唐的“二曹”等,可谓名人辈出,这些人从政从教、著书立说,留下宝贵的文献遗产,尤其是以本土文化为研究内容的著述,构成桂学文献精华,如明代张鸣凤《桂胜》与《桂故》,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记》。二是历代以来,旅桂名人作者数不胜数,有颜延之、张九龄、李商隐、陆游、苏轼、黄庭坚、徐霞客、袁枚、康有为等,他们在桂期间留下大量诗文著作与桂地文化研究著述,如刘恂《岭表录异》、徐霞客《粤西游记》等。在广西图书馆与广西桂林图书馆合编的《广西文献名录》中,收集馆藏广西历代文献图书资料达4000种,可见广西历代文献资料蔚为大观。

  其二,广西地方史志文献研究视角。广西史志文献丰富,如嘉靖、万历、康熙年间的《广西通志》、嘉靖年间的《南宁府志》、康熙年间的《南宁府全志》等;专题分类史志有《白山土司志》、《湘山志》等。据雷坚《广西方志编纂史》统计,广西地方志的种类有18种,即郡志、城志等;总量统计:“1949年之前,广西共编纂方志627部,其中存248部,佚379部。627部志书中,通志类21部,其中存9部,佚12部;其他各类606部,其中存239部,佚367部。”这些史志记载了大量地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资料,是广西地方史志研究的珍贵历史宝藏。

  其三,广西文物古迹文献研究视角。广西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7项。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就有百色高岭坡旧石器遗址以及大石铲、铜鼓、陶器等原始文化遗存。此后又有宁明花山崖壁画、南朝颜延之独秀峰“读书岩”、历代桂林石刻等历史遗存遗迹。遗址、遗迹及其文物古迹与其文献记载一同勾勒出物态化的广西历史文化发展脉络。百越文化、骆越文化、岭南文化、粤西文化、八桂文化的内涵也在文献与文物考古的双重印证中有所显现。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出“二重证据法”,将文献的纸上证据与考古的地下文物证据结合,两者互补和互证。桂学的考据方法也应将文献考据与文物考据相结合,以文献为据,以文物为证,形成考古学、文献学互动的完整的证据链条,形成文献与文物互补的资料链条。

  其四,广西民族、民俗、民间地方文化资源调研视角。广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既有山歌文化,又有壮族、瑶族史诗《布洛陀》、《密洛陀》,还有民间故事刘三姐及桂林山水传说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其的考察调研,积累了丰富可靠的材料,为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提供了研究资源,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在桂学研究的地方性综合学科研究视野下,学科方法与跨学科方法、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微观方法与中观、宏观方法相结合,运用现代多媒体工具设施及科技创新方法,开拓了文化研究新空间,也为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典型研究的细描法、体验法等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更有利于资料的整合与配置,形成桂学研究本土文化资源的优势特色。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也使研究资源得到深度发掘、利用,研究成果更具科学性。这有利于民族、民俗、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也有利于当代文化的建设发展。

  其五,广西多元一体的社会文化资源研究视角。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区域特色与区位优势形成多元一体文化形态。在历时性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其称谓有百越文化、骆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但文化内涵一脉相承;在文化构成中,各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各形态文化(客家文化、移民文化等)、桂文化与周边文化(粤文化、湘文化等)等交融,形成其地域文化及文化间性特征,更形成植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在当代社会的现实语境中,对文化资源的开掘更应活化,这需要加强对社会现实的考察,发掘社会现实优质资源。桂学研究要将重点放在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文化资源的发掘上,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印象刘三姐”等新型文化形态的专题研究。同时,开发现代文化资源还要与传统文化资源有效对接,实现资源整合、优化,为桂学研究提供优质文化资源。

  桂学拥有宝贵的历史文化文献与现代文化资源,这是桂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也是构成桂学研究的特色优势。我们一方面要加强桂学的文脉传统与学理基础;另一方面要强化桂学研究的现实意识、应用意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区域文化建设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为“文化强国”及广西“民族文化强区”战略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