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心学蕴含生态环保文化基因
2013年12月30日 16:13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12月27日第35期 作者:戢斗勇

 

 
    在明代,生态环境并不是人们关注的主题,后世直至今天的研究者,也未有人从生态角度探讨过白沙心学。然而,如果我们用现代生态文明的眼光去研究,就会发现,白沙心学竟然与现代生态观高度契合。白沙先生(陈献章)本身并非刻意地去提倡生态环保,但白沙心学的确蕴含生态环保的文化基因,从而使得白沙心学具有超越时代的张力。
 
 
 
    “以自然为宗”
    蕴含对人类中心
    主义的否定
 
    白沙心学标举“以自然为宗”,其后现代感是很强的,实质上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和立场,蕴含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首先,白沙心学持“道通于物”的本体论,认为“元气塞天地,万古常周流”,“谁会五行真动静,万古周流本自然”。白沙心学提倡人应当以自然为本,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追求“与天地万物同体”的境界。具有这种哲学领悟的人,不只爱人,且爱生灵万物,这就是儒家“仁民爱物”之旨,“以自然为宗”也就成为白沙生态哲学的核心命题。
 
    其次,白沙心学从状态意义上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自然天成、不假人为,认为“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于天然,故曰自然也”。白沙还批评“徒以其智”的行为,主张“无累于外物,无累于形骸”。反观近代以来人类逞智斗技,工具理性压迫自然理性和人文精神,正是人类为智所累,既累外物,又累自身。
 
    再次,白沙心学从主体意义上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学贵自然”与“学贵自得”相通,认为“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自得者,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这正是“自得”的生意盎然的气象,从而在生命体验中领会“道”的境域。主张自得之学,有利于倡扬生态主体自觉,因为生态观的建立,需要的正是这种“自得”的主体自觉,强调人对万物的主体责任。
 
    “静坐”法门
    纠偏现代“好动症”
 
    白沙心学的重要修养方法是“从静中坐养出端倪”,“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白沙静坐的“心学法门”,在当时被批评为“近禅”。然而,白沙“静坐”法的精髓即重视“静”,在后现代社会里有重要生态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恬静”?要“快节奏”还是要“慢生活”?长期以来,人们把运动当成健康甚至生命本身,把快节奏视为现代化的标志,整个时代是动感变幻的,社会是风云激荡的,人心是浮躁不安的,也就是“动”过了头,变成了“妄动”。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从人类的行为来分析,也就是哲学家们批评的人类“好动症”所致。
 
    后现代社会思潮对“动”进行反思,对“妄动”进行批判,反映了与“动”相反的“静”的取向,“慢生活”变得比“快节奏”更令人向往,理性追求的是动静的平衡和协调。白沙心学以静为重要功夫,有利于克服人类的“好动症”。白沙“从静坐中养出端倪”,也有利于萌发生态环保意识,并培养和扩充这种意识,形成牢固的生态信念和习性。
 
 
(作者系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主编、研究员)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