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建筑体现多元文化融合
——以崇庆第为例
2013年08月30日 13:20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8月30日第31期 作者:周云水

 

    广东梅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千年古镇松口镇更是“自古松口不认州”。松口在梅州客家发展史上曾独树一帜,其各式各样的建筑就是例证。其中,俗称“古秀阶”的崇庆第最为典型,它除了具有一般围龙屋的建筑特征之外,内外还以各种字画来装饰,充分体现了当时客家人接纳多元文化的胸襟与气度。
 
    归国客家人所建
 
    崇庆第位于松口镇溪北大塘村的鹧鸪岃,距离松口往茶阳古镇的国道不足500米。崇庆第建于20世纪40年代初,整座房屋共有9个厅、73间房、2口水井、10个天井,“崇庆第”三字为清末榜眼朱汝珍所题。大门直进来分别为下、中、上三个厅堂,厅堂房梁上的绘画工笔精细,人物栩栩如生。化胎后面是半圆形西式两层楼的围龙屋,与大门口的半圆形水塘遥相呼应。
 
    出资建造崇庆第的是马来西亚百年老字号“仁爱堂”的第四代接班人古国耀、古国钧、古国璇、古国亮等兄弟。
 
    在东南亚一带,“仁爱堂”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药行,至今仍屹立不倒。“仁爱堂”的创始人古石泉出生于松口溪西的黄砂村,1796年,古石泉在邻近马来西亚槟城海岸线的椰脚街创立了“仁爱堂”。
 
    20世纪30—40年代,“仁爱堂”第四代接班人古国耀兄弟委派伯父古秀阶回到故乡松口建造崇庆第,并在大门的楹联上标明“崇严祖德、庆祝春熙”的训示。从崇庆第保留至今的规模,可以想象古石泉子孙当年衣锦还乡、光宗耀祖的兴盛。
 
 
 
多元融合的建筑装饰风格
 
    古国耀自小随父亲古歭五在日本生活的经历,加上众兄弟在东南亚经营“仁爱堂”见多识广,使得崇庆第的建筑装饰风格具有以下特色。
 
    其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崇庆第有120处木雕,大的木雕如正堂梁上的镂空雕花并搭配有多种颜色的涂料,即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色泽鲜艳,令人赞叹不已。两侧屏风上的飞禽走兽及花鸟虫鱼,经过镂空及鎏金处理之后,虽然遭受过破坏,但至今仍给游客栩栩如生的感觉。
 
    其二,传统文化的烙印。崇庆第内部横梁下方装饰有各种经典故事绘图,比如“平湖秋月”、“兰桂庭芳”、“清明赏菊”、“杞菊延年”、“锦上添花”、“木兰从军”、“赵子龙单骑救主”等主题,体现了古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其三,中西合璧的艺术。崇庆第的设计图纸由当时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建筑师古学瑶亲自完成,他回国考察了松口周边知名的客家围龙屋,然后结合西式建筑理念,在化胎后面设计了二层走马楼式的围楼。最有意思的是正堂左右两侧横梁上涉及女性题材的绘画。左侧是一位正在专注于读书写字的中国女性;右侧相对应的地方却是身穿洋装的中国女子在拉小提琴,其衣着打扮完全打破了东方传统文化对女性着装的束缚,这是古家第四代融入东南亚文化的例证。
 
    其四,不让寸土的无奈。客家围龙屋素来讲究严格的前后左右之对称,但若从空中俯视崇庆第,就会发现它的左侧少了4间房及半个天井,呈现一块面积约80平方米的内陷,因而使得整座大屋的外观甚为奇特,这与古家和梁氏宗族的恩怨故事密不可分。拥有良好水路交通的松口不乏富商巨贾,比如崇庆第周边的梁氏宗族。崇庆第左侧是梁氏宗族的一块土地,古家人愿意用银元铺满所需地皮来购置梁家土地却未如愿,只好立下“永世冤仇”的石碑,警示后人记住此挫折。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