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系统研究保护挖掘少数民族文化
——访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济健
2013年06月28日 12:27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6月28日第29期 作者:冯爱琴
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广西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近日,本报记者就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及研究的现状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黄济健。
黄济健
少数民族数量众多
文化丰富多样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呈现什么特点?
黄济健:这些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内容:一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广西12个世居少数民族除回族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历史上有8个少数民族创造过本民族的文字,如壮族的方块壮字、京族的喃字、水族的水书等。二是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戏剧、音乐、舞蹈、曲艺形式,如桂南采茶戏、桂剧、壮剧、邕剧、壮族舞蹈、彩调剧等。三是民族民间传统生产、制作工艺,包括织锦、造纸、制陶等。如织锦类包括壮锦、侗锦、瑶锦等,壮锦是壮族民间一项重要的手工艺品,图案精美,工艺精巧,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四是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蚂拐节”,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系列坡会,京族的“哈节”等。五是有代表性的建筑、设施、服饰等,建筑类如壮族的干栏,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此外,还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
这些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种类丰富,覆盖音乐、舞蹈、建筑、文学等许多方面。二是源于生活,融于生活。舞蹈、音乐、建筑、服饰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三是取长补短,互相吸收。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精粹共享。如各民族之间通晓对方语言等。
保护传统文化
加强现实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消失速度加快,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如何?对此,广西采取了哪些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黄济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进一步繁荣,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影视事业进一步拓展,民族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体系机制进一步完善。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任务艰巨,一些少数民族服饰正逐步消失,承载民族文化的歌谣、神话、民间故事的代际传承不断减少,体现苗族、侗族民居风格的吊脚楼以及壮族、仫佬族等民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越来越少;掌握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日渐减少,而且大部分年事已高,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后继乏人。
近年来,自治区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一是制定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着力构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体系。二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津贴制度。三是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地在普查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2年底,广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05项。其中,《布洛陀》以及“侗族大歌”、“侗族木构建设营造技艺”、“苗族系列坡会”、“仫佬族依饭节”、“京族哈节”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是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启动了广西民族博物馆“1+10”工程建设,形成了独具广西特色的少数民族生态博物馆群。五是加强民族古籍工作,整理了2万多条民族古籍简目,填写了8000多张卡片,搜集2000多册约3000万字的民族古籍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当前广西民族发展的现状,您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研究?广西民委在推进全区民族学术研究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
黄济健:壮族和瑶族是广西人口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丰硕,在全国民族研究界有一定的影响,学术研究的基础较好。从广西民族研究的成果来看,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成果多一些,对现实问题特别是民族特殊需求的研究成果少一些。广西民委按照“学术是行政支撑、专家学者是行政智库”的理念,提出了民族研究系统化、政策储备常态化、民族工作社会化等“十化”工作思路,与区内各学术团体建立长期、稳定、全面、深入的合作机制,在总结广西民族团结经验、起草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实施方案、研究广西少数民族特殊需求、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事件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成果。
今后广西民委将在以下方面与有关学术团体进一步加强合作:一是研究制定双方合作计划、民委履职计划,培育民族工作共识等;二是加强世居民族研究,提出重大建议;三是组建广西民族团结促进会,共同收集、评析、吸纳外地民族工作经验。通过双方有效合作,共同为广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服务。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