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十五音”,指的是15个声母。这类字典用15个汉字来代表15个声母,所以叫做“十五音”字典。潮汕方言“十五音”字典,指的是从1913年出版第一本《潮声十五音》起,直到21世纪还在陆续出版的一系列潮汕各地方音的“十五音”字典。据不完全统计,正式出版的各种“十五音”字典约有30多种,不同出版社重印的版本过百,发行量估计过百万。
兼具工具书与方言资料价值
关于“十五音”字典的价值,我们可以从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工具书的价值。它曾经是潮汕人扫盲、识字断文的必备书,其流行之广引起专家学者注意。正如《新编潮声十八音》的作者刘绎如在他的自序中所言:“我潮专注字音之书,有所谓‘十五音’者,流传颇广。自繁盛之都市,以至荒僻之农村,凡稍识字者,几于家置一篇,奉为字学之津梁。”潮汕原乡是这样,在南洋各地潮人聚居的地方也是一样;在劈波斩浪的红头船上,在漂洋过海谋生的“市篮”中,我们的祖先随身带走的,除了一捧故乡的黄土之外,还有一本本“十五音”字典!南洋史研究专家许云樵教授在他的著作《十五音研究》中记录:“‘十五音’本为科学化之民间字书,闽潮一带极为普遍,几家喻户晓,莫不备供检索。”“商店的账桌旁,略识之乎者的家中,大多有这一本‘万字不求人’的法宝放着。”
二是方言资料的价值。这类“十五音”字典从上世纪末开始编写,民国初期出版,一直到21世纪。上世纪20—40年代,几乎每年都有新的版本出版发行。这些字典多者收录过万字,少的也有5000字以上,大体上反映了编者所在地的方音。现在潮汕各地方音的差异,如前鼻音韵尾[-n]、闭口韵尾[-m]、鼻化韵母、入声韵母的有无和多少,在每本字典上都可以得到历史性的语音资料。所以说,这是一批非常宝贵的方言发展史研究资料。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字典现在已经很难看到,首版《潮声十五音》更是一书难求。
依编写体例不同分为三种
根据编写体例的不同,潮州音“十五音”字典可以粗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类似于《广韵》、《集韵》的韵图式字典。这类字典把同音字归列于同页(格)之内,在每个字的下方,加以简单的释义或者举例,以解决读者识音不识义的问题。
第二种是同音字表。是对第一种字典的简化,即删去释义和例子等内容。它按字母(韵母)分部,以“十五音”为纬,以“八音”(8个声调)为经,列出表格。同一个格子里的,必是同音字。例如“君”部“柳”母“下平声”列“伦沦轮仑纶囵抡”等字。这种字表的功能就是以音求字、以易字学难字。比如,只要认识“伦”字,同一表内的其他字就都跟它同音。这种字表流行较为广泛的是江夏懋亭氏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又名《击木知音》)、刘绎如的《新编潮声十八音》(又名《潮声同音字检字表》)等。
第三种是把相同韵母的字归在一起,再以声母和声调区分之,每个同音字以规范字典的要求加以注音、释义、举例。其实就是按新式字典编写,再按旧式“十五音”分部的方法来编排,例如杨扬发的《新编潮汕十八音字典》等。
审音归字确定为“十八音”
关于潮汕方言的“十五音”字典,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澄海商人张世珍编写的《字学津梁:潮声十五音》(后人只称《潮声十五音》,下文同)。关于《潮声十五音》的编辑源流,李新魁先生曾做过比较研究。他在《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一文中说:“潮州话《十五音》的编撰,并不是当地的首创,而是有长远的源流。潮州地区最早的《十五音》,是参照福建漳州的《十五音》编撰的,因为潮州话和漳州话都属于闽南方言区,语音比较接近,而且地域也相毗邻,所以漳州的《十五音》对潮州有一定的影响。”
漳州的《十五音》是漳州秀才谢秀岚编写的《彚集雅俗通十五音》,而《彚集雅俗通十五音》改编自黄谦的《彚音妙悟》,《彚音妙悟》则与《戚林八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李新魁先生《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考证说:“漳州的十五音又是根据泉州的《彚音妙悟》编成的。清嘉庆五年(1800),泉州人黄谦根据福州的《戚林八音》编为此书。《戚林八音》也是流行于福建闽北地区的通俗韵书,它是合并明末戚继光所作的《八音字义便览》和林碧山所作的《珠玉同声》而成的。”林氏的书原也是根据戚氏的书改订的,后来合而为一,所以称为《戚林八音》。
张世珍的《潮声十五音》在粤东闽语同音字典的编写方面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由于编者不是语言学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还存在种种有待改善的缺点。之后的字典,便对前者进行改进,主要针对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其析音不精、列字不当;二是前后鼻音混淆;三是训读字多;四是编者的家乡口音不同。
1979年,中山大学李新魁先生配合他的《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的出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韵表式的《新编潮汕方言十八音》,在审音归字问题上,以汕头市话为代表点,对上述旧韵书式字典存在的问题做了比较彻底的改进。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