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潮人:中泰两国睦邻友好的重要促进力量
2013年06月21日 15:57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3月30日第15期 作者:黄晓坚

 

 

 

绿杨深处的潮州民居

 

  “中泰一家亲”常常被用来形容中泰之间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殊不知,这跟泰国潮人与泰民族的友好关系有着莫大的关联。泰民族和在泰潮人之间的特殊情缘,主要源于两地久远的移民传统与不断的文化融合。

  潮人移民泰国历史久远

  潮汕地区依山临海,民众侨外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唐宋时期的海商“住冬”以及宋末勤王抗元、崖山兵败后逃亡南洋的大量潮籍将士。明代,以惠来人林道乾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与朝廷为敌,失利后率两千余人避居今泰国南部。不过,潮人大规模出洋侨居还是始自1746年。当时,清廷海禁稍弛,潮人及福建人获准持照到暹罗贩运大米、木材,伴随着“红头船”贸易的兴起,位于澄海的樟林渔港迅速发展为繁华的“粤东通洋总汇”,潮梅乃至闽南先人便多由此乘船“过番”谋生。据记载,从1782—1868年,乘红头船移民暹罗的潮人有150万人之多。

  1867年汕头港轮船开航后,前往国外更加便捷,潮汕移民海外人数大增,从汕头开埠到辛亥革命,约有294万潮人出洋谋生。民国时期严禁“猪仔贸易”,但向海外自由移民在潮汕地区仍然得以持续进行,他们大多前往泰国。

  由于移民历史久远,加以世代繁衍、民族融合,目前泰国潮人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泰人与潮人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潮泰间的文化和血缘融合

  移民与当地文化的认同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在20世纪30年代銮披汶执政时期,泰国曾掀起“排华恶浪”,大批以传播中国本位思想和爱国主义的华侨学校遭到关闭,许多由中国南下的文化人被驱逐回国。排华,在本质上就是强迫同化。而据考证,銮披汶本人就有华人血统,导致其推行激烈排华政策的原因,或许在于不同华人移民群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即土生华人与华侨新移民的矛盾),而非华侨与泰国土著民族的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泰潮人中的有识之士对于回报、融入泰国社会不乏建树和远见,如华侨慈善机构——报德善堂的建立、时任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对华侨子弟学习泰语的重视等。遗憾的是,蚁光炎在领导泰国华侨投入援华抗日中为特务所害,未能进一步推动潮人与当地的融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间,几乎没有新的潮人移民泰国,客观上加速了泰国华侨融入当地社会的历史进程。今天,泰国潮人早已与泰民族水乳交融。

  从某种意义上讲,外来移民的民族主义与民族融合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同化政策的推行,往往就是为了对抗、消弭新移民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和平、渐进的民族融合政策,自然多了些许强制、暴力的色彩。尽管这种政策的推行表面上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但是不免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但总体而言,在数百年的岁月中,泰、潮文化和血缘的融合终究是主流。

  文明认同助力中泰交往

  在经历漫长而曲折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同化进程后,在泰潮人及其后裔在高层参政者众多。早在18世纪中叶,旅暹潮人中就已诞生出御缅复国、创建吞武里王朝的暹罗国王郑信大帝,成为备受泰人景仰的民族英雄。从此,潮属华侨便有了“王室华侨”之称,也有了参与政治的传统,成为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积极推动者。

  仅以原籍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者为例,就有国会主席3人、副总理1人、大理院长1人、枢密院大臣1人,部长、市长、府尹多位(《隆都华侨志》(初稿),第9—10页),潮人在泰之政治地位由此可见。血缘的亲近和文明的认同,成为中泰两国之间官方、民间交往的有益助力。

  要言之,中泰两国睦邻友好,在泰潮人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促进力量。而潮人在泰国的作为与影响力,则主要归功于其独特悠久的移民传统,以及移民社会能够较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和具有较高参政水平。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华侨华人研究所)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