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灯”习俗与客家人的信仰
2013年06月21日 15:48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12月29日第13期 作者:钟晋兰

 

                                                            河源忠信花灯

 

  客家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支系,其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独特性,“上灯”习俗就是其丰富多彩的民俗中的一种。每年正月元宵节前后,凡宗族中有“添丁”(即生有男孩)的,都必须在祖祠上厅、祖宗灵位牌前方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以此向祖宗传达添新丁之喜讯,又称“挂灯”、“吊灯”。

  上灯习俗融合信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等各种元素,过去在赣南、闽西、粤东一带广泛盛行。现在上灯习俗仍有所保留,其中以粤东兴宁、河源忠信为代表,两地的灯本身就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上灯:崇宗敬祖

  说上灯融合民间信仰因素,是因为它是以“添丁”为中心展开的祭祖活动,与祖神崇拜密切相关,反映了客家人崇宗敬祖、慎宗追远的思想。上灯必须在本姓本族祠堂或香火厅举行。

  过去宗族中的祭祖、结婚、做寿、丧葬等重大仪式均在祠堂举行。上灯之前都得祭祖,有的地方上午祭祖,下午挂灯;也有的地方上午祭完祖后立即上灯。粤东兴宁县宋声镇上灯之日,各户都要备三牲、纸宝、烛、香、鞭炮,添新丁者得多备一壶老酒和果品等物。乡民成群结队将供品挑到祠堂摆在供桌上,接着由礼生请祖神,请祖神文是上代延续下来的。把本宗族的历代祖先考妣请到祠堂后就化财宝、放纸炮。然后开始上灯,点燃灯火,待花灯徐徐升至半空,再用灯带固定在梁上。在礼生念“请列考列妣各归原位,安居宝座,降福后人”的同时,其他人一起拜祖神。

  上灯除在祠堂与祭祖一起举行,也有在庵庙里举行的。据《广东省蕉岭县贵贤公派赖氏族谱》载,1949年前该县蕉城镇陂角的赖氏宗族议定:每年元宵节前一天升灯时,凡是上年添了男丁的族人要抱男孩到祠堂,先在祖堂敬祖宗,然后敲锣打鼓,擎着灯笼,舞着狮头、龙灯,扛着祭品到赖氏族人的家庙“千松庵”上灯,再折回祠堂上灯,向祖宗报丁。从这段记载可见,上灯习俗与客家人的信仰紧密相关。

  “上灯”或是元宵节派生物

  就时间而言,上灯的时间是正月十五前后,与元宵节重合或相近。在粤东兴宁等县,相临村落上灯时间交错,以利于同一经济圈或通婚圈内亲朋好友互相参与、联络感情。

  从制作工艺角度看,宗族制作的“上灯”之灯与元宵节的灯彩十分相似。有研究称,中国灯彩最早出现于皇宫,叫“宫灯”。它起源于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被带到宫中。后来,宫灯传入民间,经历代民间纸扎艺人的巧手创制,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灯彩。不少宗族上的灯就直接从元宵节的灯彩移植过来。

  就源流而言,不少学者与文史工作者都认为,“上灯”可能是元宵节的派生物,是客家先民对元宵节赏灯习俗的继承,同时结合华南宗族的发展背景和价值观念等,融合发展而来。

  上灯习俗的演变

  上灯融合了人生礼仪因素,是因为它可以看做是以“‘添丁’为主题,以花灯为主要象征物,在宗族祠里举行的一种集体性庆贺家族‘添丁’的诞生礼俗”。上灯日又称“添丁日”或“开灯”。“凡在上年添了男孩的,必须买一对新灯悬挂在祖公厅梁上,叫做‘添灯’,‘灯’和‘丁’两字是同音,就是添人丁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庆丁’的礼俗。”“升灯时鸣放鞭炮,各人还将鞭炮从祖公厅拿回家中。住新房者,则要在路上安排人接应,一定要让鞭炮一路放回家不能中断。”以此祈望香火绵延不断,家族繁衍代代传承。

  在河源地区连平县忠信镇,吊灯仪式一般有“放灯绳、选灯、迎灯、上灯、暖灯、化灯6道程序,其间还有客家锣鼓、舞龙狮、祭祖、饮灯酒等热闹场景。吊一盏花灯就是一次盛会”。这里的上灯仪式可谓隆重壮观,反映了宗族对男丁出生的重视。

  在客家传统宗族社会,普遍盛行着多子多福的观念,男子多劳动力就多,“有丁就有财”,男丁众多宗族就繁荣兴旺。因此,他们对血脉的传承十分重视,添了男丁的家庭,要在家族祠堂中祭拜祖神,感念祖先,祈福新丁。上灯之后,新丁的名字被记载入谱,正式成为宗族的一部分,从此有了社会的地位与名份。但有资格上灯的只是宗族中的新添男丁,女婴是被排除在外的,而且在上灯活动的主要程序中,广大客家妇女均被排除在外。

  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乡民思想的开化,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宗族也让新生女婴在祠堂上灯,将女婴的名字记入族谱。在一些乡村,当代的上灯习俗增添了与过去“上灯”完全不同的内涵,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这在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背景链接〉〉

  忠信花灯

  客家上灯所用的灯,其观赏性和艺术性极具价值,尤以忠信花灯为典范。忠信花灯大小不一,形状迥异,制作精美,可说是一种独特的民间造型艺术。这些灯多呈柱形,结构从上到下分为灯盖、灯身、灯裙、灯联,从里到外一般有2—4层,规格大的直径有1.2米,小的也有40厘米。其中灯联尤其特别,6—12联为一副,以花灯边数而定。忠信花灯外层配以剪纸、图案、纸穗等,整个灯饰五颜六色,集中展现了编织、印花、剪、刻、裱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