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及重要成员廖仲恺、胡汉民、邹鲁、谢良牧等都是客家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首先得到广大客籍留日学生的大力支持,当时在同盟会的领导核心成员中,客家籍留日学生占46%,而且绝大部分是嘉应州、大埔、惠州等地的留学生。
此外,海外革命经费的筹措也主要是在客家籍华人华侨中进行;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各地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主要集中在客家人的地区或以客家人为主。在1911年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72烈士中,有林修明、陈文褒、饶辅廷、周增、张学龄等24名客家籍人士,他们有的既是海外回国的客家籍华侨青年,同时又是留日学生。可以说,客家人对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宣传发动、筹措经费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事例不胜枚举。本文仅以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广东省梅州市为例,阐述客家人对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
广东省梅州市是世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称为“世界客都”,自古就有“喜读书,多舌耕,虽因穷至老不肯辍业”之民风,教育非常发达,并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是戊戌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黄遵宪的家乡。黄遵宪等人积极鼓励和倡导有志青年留学日本。同时,一部分青年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而自发到国外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据统计,广东有一次派去日本留学的有48人,去欧美留学的有20人,其中属于嘉应州地区的学生就占30%。嘉应州主要以留学日本为主,根据民国四年的不完全统计,仅嘉应五属的留日学生就达194人。
日本的东京,是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国同盟会的总部所在地。嘉应州留日学生较早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并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如谢逸桥(1873—1926)、谢良牧(1883—1931)兄弟,出身于嘉应州梅县松口的一个华侨富商之家, 早在1904年,谢氏兄弟二人为了追求中国“救亡图存”之路一起赴日本留学,接受了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1905年秋,两人相继加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他们都积极协助孙中山开展革命活动。1905年,谢良牧随孙中山赴南洋各地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筹建同盟会各地分会。1907年2月受孙中山的派遣,他回到粤东地区组织和发动岭东同盟会员,配合许雪秋等人策划潮州、黄冈起义,并建立了黄冈军政府,起义军与清军激战七天七夜,最后因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而被迫宣布解散。后来兄弟二人回到家乡梅县松口,创办了中国同盟会第一所革命干部学校——松口体育讲习所,培养反清志士,暗中发展同盟会会员。为了策划广州起义,谢氏兄弟在海外筹集了10万元作为革命经费,为广州“三·二九起义”的后勤保障提供了物资条件。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谢良牧作为同盟会南方军事特派员,力主争取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反正,为起义军最终兵不血刃地实现广东省的光复作出了贡献。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谢良牧被选举为第一届国会参议员,为维护孙中山亲自颁布的《临时约法》和缔造的民主共和政权,他先后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等一系列斗争,并协助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
何天炯(1877—1925),广东兴宁石马人,早年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影响,毅然剪掉发辫,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先后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秋瑾、章太炎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要领导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参加了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并担任会计,后担任同盟会广东支部长。宣统三年(1911)初,何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专门负责香港至广州的联络运输工作,为起义运送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何天炯担任总统府秘书。不久,孙中山委派何天炯为驻日全权代表。随后,何天炯与朱执信等革命党人秘密策划讨伐袁世凯的斗争。
曾稚南(1884—1940),广东蕉岭新铺镇人,英属马来西亚华侨,1902年肄业于上海公学,1903年东渡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加入同盟会,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并多次捐献大笔资金作为革命经费。为了筹划1911年的广州起义,曾稚南把父亲的产业——橡胶园和矿场全部变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献作为起义经费。根据革命党人姚雨平回忆,“辛亥‘三?二九起义’之役,革命活动经费由热心革命侨商曾稚南等不断资助,因而革命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温靖侯(1874—1916),1904 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1906年接受孙中山的派遣,与谢逸桥一道回国领导同盟会岭东分会的工作。1907年,他在家中——“温氏精庐”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招收学员120人,在学员中发展了一大批同盟会员,仅嘉应州属的便有廖叔唐、黄嵩南等人,后来大部分学员都成为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武装的先锋和骨干力量,为推翻清王朝培养了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
嘉应籍留学生回国后在家乡积极宣传和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创办了《梅州杂志》,积极宣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同时把大批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书刊,如同盟会的《民报》、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邹容的《革命军》等,都寄回嘉应州等地,影响了包括叶剑英在内的广大有志青年,为辛亥革命在嘉应州等地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