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球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坛在观念更新、体制革新等方面一直走在全国业内的前列。在继承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弘扬文学传统,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出精品、出人才等事业上,有多项重大举措在全国属创举。为进一步了解新时期广东省文学创作的发展经验及特点,本报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独家专访了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廖红球。
率先打破专业作家终身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创新,广东文学创作积累了什么样的经验?
廖红球:谈广东的文学创作,首先应该谈广东省作协推动的相关改革。1979年,广东省作协率先创建文学院,后来其他各省相关单位也纷纷效仿。1993年创办青年文学院,面向全国招聘青年作家。2000年,广东省作协文学院在全国率先打破专业作家终身制,面向省内招聘作家,实行选题和合同管理制度;对文学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工作实行重大改革,将评定对象由专业作家扩大到广东全省会员作家(公务员除外)。这两项改革都在全国文坛产生巨大反响。2011年12月,广东省作协率先在国内创办第一家网络文学院,同时,由我省作协主办的《网络文学评论》刊物创刊首发,成为国内第一本专业的网络文学评论刊物。
总的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从宏观上看,广东文学创作、广东文学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的经验与启示:一是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行动。过去30多年,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学创作活动。二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文学队伍和文学传统。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传承。三是坚守阵地、拓展载体的文学空间。30多年来,科技的日新月异、受众审美需求的逐步提升以及文化市场的急剧扩大,都对文学的生存空间产生了影响,网络文学、短信文学等得到了发展。
中青年作家方阵崭露头角
《中国社会科学报》:岭南地区文学创作的现状如何?
廖红球:总体而言,广东文学发展态势良好。当前,广东文学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同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以现实性和岭南文化特色享誉国内文坛,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戏剧文学、文学评论、文学翻译等全面发展,一大批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作品,取得了艺术探索的不俗成绩。
全省作家队伍不断壮大,老中青作家共同创造了广东当代文学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一大批优秀作家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坚实的创作成果赢得广泛赞誉和尊重。广东的作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作协会员数量仅次于北京,居全国第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青年作家在思想和艺术上日臻成熟,当前一批40岁左右的广东中青年作家方阵在国内文坛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前,广东文学创作队伍已形成几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包括“青年女作家群”、“深圳移民作家群”、“打工作家群”等,并受到了业界的肯定。
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推出的代表文学作品有哪些?您对于未来广东文学创作的态势有怎样的思考?
廖红球:改革开放30多年,广东文学创作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引领风骚的发轫期,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主要表现为:拥有标志性作家、产生标志性作品。在这一阶段,一些老作家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创作热情,强烈地关注着社会人生,并发表了一批优秀作品,如《一代风流》第四卷《圣地》、第五卷《万年春》(欧阳山)等。《作品》杂志成为当时标志性刊物,发行量最高时达到了70万份,为全国文艺刊物之冠,大型文学月刊《花城》、《随笔》也相继创刊。
其次,是稳步推进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广东文学形成了几个亮点,一是“报告文学热”,其中《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陈秉安、胡戈、梁兆松等)就是新时期广东报告文学作品的重要体现。二是“小女子散文”现象。三是产生“打工文学”。四是酝酿诗歌的崛起。这个阶段,各门类作品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更加丰富和多元。
再次,进入新世纪头12年,是厚积薄发的超越期。广东文学继续秉承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改革文学”、“都市文学”、“打工文学”类别作品依然引领潮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王十月中篇小说《国家订单》、盛琼短篇小说《老弟的盛宴》、熊育群散文集《路上的祖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曾小春小说《公元前的桃花》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007—2009),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同一年度获得国家级文学奖项最多的一次。
经过多年的努力,广东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重镇,签约作家日渐成为网络文学网站的主力军。其中,阿菩2011年出版的五卷本《山海经密码》迄今发行量过百万册,在即将揭晓的第九届广东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获奖名单中,该作品榜上有名,说明了这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了广东省权威文学奖项的认可,此外,阿菩的历史小说《唐骑》在起点中文网雄踞月票榜达半年之久。
但发展的同时,我也有一些思考、忧虑,目前我们的中青年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在文学的理解、观念上与我们这一代作家有很大不同。第一,网络文学虽然走红,但是和主旋律尚存一定差距,受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一些青年作家的使命感也较为淡薄。第二,中青年作家还要补中国传统文化课,学会从中吸取营养,做到对经典了解,至少要做到通读。第三,更多的作品还是没有跳出作者的“小我”,缺乏“大我”。所谓的“大我”作品应该是可以传世的,作品应该是人类心灵和人类追求的描绘,站在全人类角度来思考、思索,关于这点我们一直提倡,但是一直以来还是做得不够。新时期,广东文学创作需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创作质量,推出更多与伟大时代相称的文学精品。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