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光:研习古文字的书法家
2013年06月26日 16:49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12月28日第24期 作者:候灵战

 

 

张桂光

 

  张桂光先生,字桂园,广东南海人,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先生自幼师从岭南名宿朱庸斋、李曲斋学诗词与书法,后从古文字学大师容庚、商承祚研习古文字,国学修养深厚,碑帖兼容,楷、行、草、隶、篆各体兼工,尤以金文、行草、小楷见长,在书法界享有盛誉。其作品1964年开始参加广东省展览,1984年开始参加全国展览,并被收入《中南海珍藏书法集》等大型作品集,荣获广东省第四届鲁迅文艺奖。

 

  融会贯通 参透书体特征

 

  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广东省书协名誉主席陈永正曾评价说:“桂园金文学养深湛,可敬;行草潇洒灵动,可爱;楷书严谨精微,如对端人正士。要皆功力与书卷之气并见,雅俗所共赏。”综观他的书作,楷书、行书、今草、章草、汉隶、秦隶、简帛文、金文、甲骨文一应俱全,每体都有相当造诣,在当下书坛并不多见。

 

  这大抵与先生学书注重对各书体特征的参透有密切关系。先生于书学,主张从临摹古人入手,按“先专精一体,后博览百家,最后写出自己的风格”的路子循序渐进,所谓“先得入其堂奥,才能出其篱户”,反对基础未打好便奢谈创新的浮躁作风。其初学颜楷大字,用心揣摩颜体用笔变化,对颜书提、按、顿、挫的丰富用笔有着深刻理解,接着临习钟王小楷,对点画精微、气度闲雅一路风格也有真切的感受。到后来,学习行书、隶书及古文字书体,便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其楷书大字气势恢弘,小字醇雅古朴;行书刚健清新,流美自然;隶书糅合碑简,结体朴茂;所作篆体,笔法古劲,颇具《虢季子白盘》的规模,又具《散氏盘》、《毛公鼎》的神韵。

 

  用笔结字 绝不任笔为体

 

  先生向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但一定要把钟撞好”为宗旨,一生不苛求宏伟的目标,不趋附潮流风尚,只是认真踏实对待每一件事。于书法,亦是如此。无论学习哪种书体,都深入钻研,认真探究用笔结字,绝不肯任笔为体,胡涂乱抹。先生不随时风流转的心性,加上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和对书艺技巧的娴熟控制,使其书作处处透射出“文”的气息,呈现出内涵丰富、气度闲雅、活泼生动的特点。所作甲骨文,或线条圆转均衡,点画粗壮凝重,有类金文;或笔画瘦硬劲挺,锋利峭拔,充满刀刻意趣;又或用笔顿曳分明,轻快劲媚,追求毛笔书写效果。三种风格均能自然表达,心手相应。所作简帛文字,用笔顿曳分明,笔画极富弹性,对楚简之结字紧密、形体修长,帛书之字形扁平、疏朗奇肆,亦能挥洒自如。所作章草,虽从皇象《急就章》入手,亦诸家借鉴,故书作朗润自然,字字独立而气势连贯。

 

  因材施教 建设书法理论

 

  先生用心书法,也勤于字外功夫的修炼。针对当前书坛流行用行书笔意写篆字的风气,先生认为,有些书作虽有降低写篆门槛、利于篆书普及之功,却不利篆书艺术向更高层次推进。他一贯重视书法教学和书法理论研究。对学生因材施教,教学书体不拘一格,并不一味要求学生走与自己相同的路。

 

  他大力推动书法普及和广东书法理论建设,先后发表《甲骨文的契刻和字体特色初探》、《金文的临摹与创作》等多篇书法论文,出版了《张桂光书法集》等书法专著,并主编大型论文集《岭南书论》。2010年4月,他应邀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篆书专题作学术主持,深受学界和读者好评。先生对推动广东书法发展用力甚勤。1972年在惠州成功组织举办了“文革”以来广东省内首次大型书法展,使一度沉寂的惠州书法再现热潮;组织成立广东省青年书法理论研究会,推动广东省书协“朝霞工程”发展壮大;策划举办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法展、喜迎十八大百名书法家作品邀请展等展事,弘扬广东书法艺术,活跃广东书坛。他较早注意到书文会友,加强与港澳台书法界、学术界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岭南书坛朋友的联谊,并多次应邀到港澳台及省内外各地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在书法普及、书艺人才培养、增进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