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石头上的中国文化
——访舞台美术家、篆刻家杨坚水
2013年06月26日 16:34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5月25日第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翟江玲 实习记者 黄云彬

 

 
杨坚水肖像图章

 

 

  编者按:“舍篆学而取图像,意在为印林发一新枝”,王贵忱曾在为杨坚水《瓦当百图印谱》一书所作序言中如是说。

 

  今年春节后,杨坚水的“百龙图”印谱编制出版。这是他50多部“百图系列印谱”中的一部。百龙图系统地呈现了从史前时期的蚌塑龙纹一直到现代的剪纸龙纹、美术电影龙纹。这其中不仅汇聚了各个历史时期龙的形象,还集中表现了石刻、壁画、织锦、砖雕、刺绣、剪纸等多种工艺。

 

  在采访过程中,杨坚水说,由于艺术形式难以界定,图章作品在展览中曾几度被撤下。现在,日本有一家名为《知远》的篆刻月刊,长期用杨坚水的作品做封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蔡体良曾说:杨坚水先生的篆刻价值在于有充分的历史依据,自己另辟奇径,拓展工艺样式,使图章成为一个系列,形成了很壮观的景象。这种表述艺术的方式非常独特。

 

  用图章艺术综合各种艺术

 

  《中国社会科学报》:据了解,您的专业是舞台美术,为何开始了篆刻?

  杨坚水: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的专业——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需要用多样的方式来表现和创造。舞美设计首先要有绘画功底,其次要有完整的舞台设计理念,最后要用符合舞台表演的道具呈现。不仅每个场景要和谐美观,还要能在几秒内实现场景转换。所以,舞台美术不仅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融合,还是艺术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专业正好为我的篆刻和其他如书法等多方面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从事篆刻已有30多年了,起初只是形式上的尝试。后来,拜访了专攻书法篆刻的黄文宽老先生。他对我刻图像的做法不是很赞同,认为肖形印没有多大用处。认识王贵忱先生后,他对我说,我有美术基础,这能帮助我更好地刻图章,而我也能够融汇各门各类为篆刻所用。我刻了图章后,王贵忱先生说:“你就走你的路,你就往这条路发展,这样才有用。”而我也以这种形式在篆刻的道路上走到了现在。

 

  用图章艺术理顺中国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舞台美术的创作经历给您在篆刻方面带来了哪些帮助?

  杨坚水:搞戏剧,会对历史比较重视,如要设计一个关于李自成或岳飞的戏剧,就要了解人物生活的时代。而我现在的篆刻也是追本溯源的,比如钱币印谱,就是从最初的贝币到后来的金属币,我依据历史资料从源头梳理到当代。我的很多作品都是30多年素材积累的呈现。现在的图谱系列是美术、艺术史和文学等几方面充分融合的体现。

  我从大学开始,就想用自己的方法理顺中国民族文化,理顺它的每一样东西,所以我的图章篆刻的内容范围是中华民族文化。我的整个艺术创作也更偏重于历史内涵。如百龙图,龙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传说,历代的创作中它都能成为一种符号。从这个百龙图就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发展过程,我选图也是从龙的发展过程出发,标出不同年代、不同想法。

 

  用图章艺术拓展艺术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从事篆刻已有30多年了,有哪些收获?百图系列创作会不会带给您不同于其他篆刻家的创作感受?

  杨坚水:对于我的篆刻,同行见仁见智。有人说,篆刻就是刻篆,就是刻小篆,你这个图不属于篆刻,不能叫篆刻。其实我更愿意把我的篆刻称作图章艺术。虽然最早的篆刻是从刻图开始,后来慢慢发展到了刻字,但我认为不能用一个概念来框定所有的艺术形式。就如我的图章艺术,因为石头的面积有限,我刻印也只取头部,只突出人物最有特点的部分加以体现。

  作为艺术家,贵在创造,一味地模仿总是没有出息的。在创新的道路上,想要树立自己的风格且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件不容易的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艺术家要走自己的创作道路是十分艰辛的。尽管如此,从1996年退休至今,我依然坚持我的想法,按照我的理念去生活、去创作。简单来说,找资料、作画稿、刻图章,就是我现在的生活。

 

  (本栏目协办单位:广东省话剧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