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骥:怀揣作家梦的古典文学研究者
2014年03月28日 13:41 来源:《人文岭南》2014年3月28日第37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花白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厚厚的镜片下闪烁着学者特有的哲思之光;虽然年近耄耋之年,却依然精神矍铄,走路阔步有力,声音掷地有声,一身浓烈的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气息,这就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国内古典戏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聆听他的求学治学故事。

 

黄天骥

 

        “被迫”从事文学研究

    “我父亲就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黄天骥说,受父亲的影响,自己从小就对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立下了宏愿——长大做一名作家。1952年,勤奋好学的他如愿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开始了求学生涯。但也就是从这时起,黄天骥的“作家梦”破灭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脱离国家实际情况,机械照搬苏联模式,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那个时候,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不能写小说、戏剧,不能当作家,只能去研究小说、研究文学,就是说不能搞创作,只能做研究。”谈起这段回忆,黄天骥至今还摇头叹息,“我的作家梦被扼杀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规定,他才走上了古典文学研究的道路。

    中山大学古典文学领域名家辈出,而黄天骥的第一位授业恩师便是古典文学大家詹安泰。“詹先生旧学根底深厚,可以说将古典文学史已融会贯通,为我们讲授先秦文学时,堂堂爆满”,不过,对黄天骥来说,詹安泰对他最大的影响则是治学态度和方式上的“受益终生”。旧学里的古典文学研究主要采用版本校勘考证等文献学,甚至训诂学的方法,即使对于文学文本的评析研究也多停留在金圣叹式的只言片语点评,更遑论上升到理论总结或整体艺术思想透视的高度。黄天骥说,詹先生开创了新风,他“三年不看线装书”,一心一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新文艺理论。“1953年,先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诗经里所表现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一文,这是一篇试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诗经》的学术论文,引起了学界的巨大反响。”詹安泰这种将旧学文献基础与现代理论升华并重的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黄天骥。“我也将它传承下去,传给我的学生。”黄天骥说。

        

     “无意间”

     被引入戏曲研究领域

    在读大学三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沉溺于古典诗词领域的黄天骥进入了古典戏曲领域。“当时,大戏曲家董每戡先生教我们古代戏曲,董先生是集创作、导演、演员、研究于一体的戏曲专家。”有一次上课董先生来晚了,年轻时调皮捣蛋的黄天骥便在讲台上模仿他走路姿态,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不过这一幕正巧被刚刚赶到的董先生看到。下课后,董先生找到惴惴不安的黄天骥,对他说,你的模仿能力很不错,有戏剧表演天分,以后跟我做戏曲研究吧。就这样,刚写完关于陶渊明诗歌论文的黄天骥进入了戏曲研究领域。而此时中山大学还有另一位戏曲研究大家——王季思,当时为了鼓励黄天骥好好做研究,王先生还送了两套好版本的《西厢记》和《长生殿》给他,让他自己体悟文献版本的重要性。在研究中,黄天骥深受王季思的影响,研究版本是“择善而从”,不迷信最原始的版本。他说:“我理解的‘善’就是从中研究作家创作的技巧,研究不同时代的创作思想和发展规律。我不是追求版本多么珍贵。”大学毕业后,黄天骥留校任教。王季思觉得他的性格比较好动,整天坐不下来。于是,为了磨炼他的心志和耐力,王季思便要求他用三年的时间对不同的古典戏曲版本进行校注和考证,“这三年为我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本功”,直到现在,黄天骥依然对这三年的“苦坐”感恩不已。

    在黄天骥看来,自己这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求学生涯中遇到了这三位学术大师,“我今天在学术研究上的些许成绩都离不开三位老师的悉心教导,离不开中山大学中文系良好的学术氛围,62年来,这份感恩未曾减少一分。”

 

     笃信辩证法:

     学术人生指南针

    受詹安泰先生的影响,黄天骥在学术生涯起步之时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唯物辩证法,它深深地烙在我的学术研究乃至我的人生里”。

    在古典戏曲研究中,黄天骥曾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中国古典四大名剧是中国人人性解放的表现。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很正常、很合理的评价,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提法是非常大胆的。黄天骥说,在“文革”以前,文学戏曲研究强调作品是精华还是糟粕,一般根据它是不是反映现实,特别是反映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来确定。《窦娥冤》之所以一直为当时的文艺界所推崇,就是因为其对封建黑暗统治的控诉和反抗。“事实上,用唯物辩证法来看,人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动物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其关系是既统一又对立的,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最完美的人物形象是人的两种属性的和谐统一。”在他看来,明代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我国市民社会已经壮大,四大名剧反映了对人性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黄天骥同样将唯物辩证法奉为人生圭臬,这从他的著作名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冷暖集》、《深浅集》、《方圆集》、《俯仰集》等。他说,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更要坚持对立统一,而这又像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阴阳和谐,唯有这样才不会一叶障目,才会更好地去体验和把握这个世界。

    在采访结束时,黄天骥借用我国哲学家荀子的名言“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总结了自己的治学心得,同时也将这句话送给广大青年学人,希望他们能耐住寂寞,做好学问,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