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意蕴
——访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杜明娥
2013年11月30日 23:49 来源: 作者:实习记者 李永杰
近日,针对如何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哲学内涵,记者专访了海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杜明娥
。
“哲学智慧”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领域著述颇丰,请您介绍一下当前的研究重点。
杜明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我的主要学术兴趣之一。随着学习和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离不开哲学智慧。也就是说,现在需要我们做的是从哲学视角和哲学层面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内涵,这也是我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哲学的内在关系?
杜明娥:记得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哲学。”无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必然有其哲学智慧,我把它称为当代中国实践哲学,它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前提。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正是当代中国实践哲学大繁荣的时代,它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哲学智慧。
“生态逻辑”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对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何重大意义?
杜明娥:十八大报告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这不仅体现了我党的政治智慧,而且也是哲学智慧的深刻体现,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而是以“生态逻辑”为核心,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新观点,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哲学智慧的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超越了“资本逻辑”及其支配下的“技术逻辑”,拓展出“生态逻辑”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新道路。无疑,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而且发展和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不做空谈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有哪些研究心得和经验可与大家分享?
杜明娥:学无止境,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理论学习者和探索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思考,我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应该做到几点:首先,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不做空谈家。如果我们在研究中,只是为完成所谓的“科研任务”,而不是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在知识的逻辑中津津乐道,而对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视而不见,那么,我们至多是一个所谓的抽象理论研究者,而不可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其次,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力和宽广的理论视野。常言说,根深才能叶茂。马克思为了解决社会疑难问题,多次回到“书房”,研究了他所接触到的所有文献,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理论指导。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时代,社会现实问题更加复杂和尖锐,没有宽广的理论视野,是不可能研究和解决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
最后,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只有具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才能形成从事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