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刚
朱健刚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的一名教授,也是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还是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他的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社区、社会运动与集体行动、NGO研究、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等。作为一名年轻学者,研究涉猎多个学科和领域,他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又是怎样把握的?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朱健刚。
推动建立中国的公益慈善学科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求学到现在,您涉猎的领域很多,研究的方向也在变化,在这其中,有核心的领域或方向吗?是如何由此发散的?
朱健刚:我的核心领域是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尤其是权力关系的构成。从最初研究城市基层的权力,慢慢延伸到研究社区运动,再到社会组织,尤其是居委会和NGO组织,然后到现在的公益慈善组织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您在公益慈善方面的研究较多。哪些原因驱使您想推动公益慈善学科的建立?
朱健刚: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时,看到慈善学在那里已经设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包括斯坦福大学也有慈善学研究中心,觉得慈善学研究正在变得逐渐独立,人们谈到的利他动机可以使人们产生不同于利己动机所构筑的行为模式,因而就想推动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建立。
追求研究、教学和行动一体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现实社会接触较多且广泛,是您从事研究的一个特色,您对理论研究与现实调研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怎么看?
朱健刚:我追求成为一名研究、教学和行动为一体的人。作为人类学者,在田野中参与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实际研究中,人们很少能够把理论研究、现实调研和社会实践截然区分开,至于人类学家是参与要多一些还是观察多一些,见仁见智。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于更年轻的后学和准备踏入人文社科研究之门的学生,您有哪些心得可分享?
朱健刚:不要太迷信权威,但是对那些经典作品,应该心怀敬意,即使对它们批评,也要保存礼貌。
实证和人文并不一定就矛盾,实证中寻找证据,人文中思考那些根本的问题,如果能够结合,做学问将很有深意。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