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研究要做到学科贯通
——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秦晓华
2013年06月25日 10:43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1月25日第25期 作者:冯爱琴

 

秦晓华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秦晓华从事古文字研究,研究方向为金文、战国晋系文字等。从2006年开始,他参与组织编纂《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并担任副主编,该书是目前收录商周青铜器铭文最为完备的工具书。近期,秦晓华正主持编写该书的姊妹篇——《商周金文辞类纂》,同时,他计划中的《商周金文字词集释》也预期3至5年完成。

  在从事研究的同时,秦晓华还承担不少教学工作,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认可。近期,记者就古文字研究与教学感悟采访了秦晓华。

  商周金文研究大有可为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初您是如何进入古文字研究这个领域的?

  秦晓华: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主要还是兴趣使然。

  我的故乡河南安阳是甲骨文故乡,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的美誉,我很早就了解并接触了甲骨文,并对这些神秘的文字产生了一些兴趣。大学期间,我阅读过《文字学概要》、《汉字演变五百例》等书籍,对古文字更加着迷,所以在报考研究生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字学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些年来,您在商周金文方面的研究渐趋深广,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除了大量艰辛的基础工作,还有哪些研究心得和思考?

  秦晓华:之前对金文有一种误解,认为金文研究时间长,宋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似乎没有多大的研究空间,新材料虽然也时有发现,远不如战国竹简材料丰富。然而,通过编写《商周金文摹释总集》、《商周金文辞类纂》,随着对金文材料了解的全面、深入,我发现商周金文尚有许多问题并未真正解决,研究工作仍大有可为。

  另外,我还深深体会到:做项目是锻炼青年学者的重要途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吉林大学青年学者吴振武、黄德宽、刘钊等人就是在于省吾、姚孝遂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编写《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字诂林》等甲骨文工具书,通过数年的磨练,现均已成为知名学者。虽然他们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方法值得借鉴。

  用形象化手段激发古文字学习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古文字专业的教学,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秦晓华:到华南师范大学工作后,我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汉字学、古文字学、说文学研究、出土文献阅读与研究等课程,具体来讲,有以下一些心得。

  首先,对于刚刚接触古文字学的大学生来讲,他们感兴趣的是表意性较强的古文字字形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所以在教授“汉字学”时,虽然课程的性质是侧重理论,但我尽量淡化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大量例子,尤其是古文字字例,讲解文字的构形原理及相关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汉字的来源、结构特点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其次,古文字学的学习一定要多动手。在“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阅读与研究”课上,我会让学生用软笔、硫酸纸去摹写甲骨文、金文。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古文字的印象,也可以学到书写篆书的技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书法、古文字的兴趣。

  《中国社会科学报》:根据您自己的求学和研究经历,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好古文字研究?

  秦晓华:根据张桂光、陈伟武等老师给我的指导以及这些年的学习经历,我认为首先要学好古文字,练好基本功,即摹写文字,熟悉字形,而且古文字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某一类材料,甲骨、金文、战国文字都要熟悉;其次,选择具体的研究方向时,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随波逐流;再者,古文字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本体,而要和语言、历史、考古等学科贯通,将文字研究成果与其他学科相互关照,这样的研究才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