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俊毅
从中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用了12年时间;从金融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研究到中小企业、农业企业研究,他不断调整学术研究方向,且硕果连连。对此,他仅用“勤奋”二字来概括。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万俊毅教授。
放手一搏 完美转变
1988年,本科毕业的万俊毅选择到中学任教,这一教就是10年。10年中,他兢兢业业,将青春和热情奉献在中学讲台上,同时也不停地自问,自己的潜能有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万俊毅所在城市景德镇的陶瓷业发展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寻求这些变化背后的经济规律,成为他萌生报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初动力。于是,从硕士到博士,万俊毅一直选择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经济方向。
万俊毅最初关注的景德镇陶瓷发展问题,因条件所限,很难获取数据,早期的个人学术探索困难重重。但这股独特的学术热情让他在以后的学术道路上越走越顺。从硕士阶段的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的行为特征及其体制效应研究,到博士阶段的机构投资者的决策人角色及其参与公司治理的宏微观效应研究,万俊毅跟随导师的脚步,学术研究越来越深入、关注的问题愈加宽广,研究触角伸到了企业管理领域。
自2004年进入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来,万俊毅更加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研究转向中小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管理和农业经济管理领域。在华南农业大学的8年,他因学术成绩显著,于200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出任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2010年晋升教授。
为农业产业发展找出路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一直对“三农”有着深厚情感和独到认知的万俊毅,在2004年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后慢慢转入农业企业研究。万俊毅表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当地的经济问题,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关注就是例证。
近年来,万俊毅以农业产业和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重点。如,对经济大省广东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一问题,万俊毅在深入研究后指出,目前广东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结构。如何解决农村经济主体融资难、用工难、找地难等问题呢?万俊毅提出,根本出路在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资源配置机制。他分析认为,现有资源配置机制使生产要素,尤其是其中的优质要素总体呈现从农村流向城镇的趋势,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所需投入要素的短缺。而经济发展规律和重城轻乡的制度安排使得社会各界形成重城轻乡意识,这种意识因代际传承而进一步强化。
半路出家 唯有勤奋
万俊毅曾“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中学教育”,后来的学术研究可谓“半路出家”。回顾过去,万俊毅坦言,10年的中学教育经历一方面对他的大学教育很有帮助,让他知道如何实现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有效对接,更有针对性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也让他经常产生“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毕竟起步晚十年,学术积累就少了十年”。
当问及如何缩短与“科班”学者之间的差距并后来居上时,万俊毅反复强调“勤奋”二字。他说:“学术研究起步晚让自己更加珍惜时间,总是尽可能地多阅读、多思考、多调研、多交流。” 他在工作中养成了不到办公室心里就不踏实的习惯,将寒暑假和节假日看成是另一种形式的工作日。他还把“勤奋”看成是每个学术研究者的必备品质,并作为招收、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标准。
作为一个“双肩挑”的科研工作者,万俊毅的社会职务不少,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他的学术研究,一些科研课题的结题和论文的写作进度受到影响。对此,万俊毅说:“一想到在付出的时候丰富了自身阅历,还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便感到由衷欣慰。”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