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虹:以开放的心态关注交叉学科研究
2013年06月25日 10:33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8月31日第20期 作者:翟江玲

 

 

姜虹

 

  姜虹,管理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卫生法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

  2008年,姜虹在广东省公开选拔的100名优秀年轻干部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她在坚持审计理论与实务、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等研究领域的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将研究领域转向了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与医药卫生管理。2012年,她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广州市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地”获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该校在经济学、管理学和医学等不同学科之间跨学科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标志着以她为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建设团队已处于国内该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短短几年中,在新的工作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姜虹有着怎样的学术思考?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姜虹。

  结合中国制度背景

  遵循学科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从企业管理研究转向公共卫生体制改革与医药卫生管理研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姜虹:这样的转换基于两点思考。首先,管理学是社会科学中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之一,其实用性可以延伸和涉猎到很多领域及行业。以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研究为例,同样作为微观主体,医院与企业之间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企业涉及的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资本运营与财务管理等环节,医院也同样涉及。当然,相似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工具在这些微观主体的运作中会有相同和不同。由此,我认为,抱着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管理学和交叉学科,努力找出管理学在不同领域运用中的共同点,尊重其差异性,这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管理学不仅要向新领域扩展,而且要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

  其次,我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医改的推进和实施必须上升到公共管理这个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目前这个研究领域中的各个学派都提出了意见,但政策出台后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我认为,一是对医改问题的研究要有国际视野,但不能忽视中国国情,这也是管理学研究中要非常注重中国制度背景分析的重要原因;二是目前国内对公共卫生政策和医药卫生管理的研究主要以“意见领袖”的观点为主,各自站在以往的经验和理论研究角度上考虑问题,甚至出现了理论与实务脱节的状况,从而造成这一领域的研究没有形成团队,也缺乏一定的积累,这是我国医药卫生管理领域研究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掌握学科的特殊性

  尊重学科的差异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这种研究领域的转变,您个人觉得有困难吗?

  姜虹:在工作岗位转变之初,有一些顾虑,现在看来,基本没有太大困难。从自身的角度来讲,因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探索和把握新的研究方向一直是自己关注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已形成一种自觉。比如,我原来主要研究的企业资本运营中,有很多手段、方法可以应用在我现在讲授的博士生课程“医院拓展和资本运营”这一领域,但政策依据和运营平台会有差异。这就需要掌握交叉学科的特殊性,求同存异地对这些新问题进行探索。

  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觉得这些转变相对比较成功,而且可以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方面做一些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否给想转换研究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些经验和心得?

  姜虹:对学术问题永远抱有一颗敬畏之心,对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要像孩童一样去学习、去探究,同时还需要勇气和韧性去承受一些不解和猜忌。要注意了解社会需求,更要放低姿态,以开放、包容、谦虚的心态建设或融入一个新的研究团队,借助不同学科的成果和智慧来探索和研究新的问题。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