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对首批201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的64项作品进行了表彰。时年34周岁的陈斯鹏所著的《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就在其中。
2005年7月,陈斯鹏在古文字学重镇中山大学中文系完成了他自本科至博士的学业,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同年9月又进入另一古文字学重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做博士后。他是一个古文字学习的幸运儿,有幸师从曾宪通、陈伟武、裘锡圭等著名学者,他更是一个古文字研究的探路者,勇于探寻古文字研究的新方向。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轻的古文字学者。
先建立基点 再整合贯通
《人文岭南》: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简帛文字字形与音义之间关系这个课题的?为什么会选择从这个方向去研究?
陈斯鹏:十几年来,战国楚系简帛文字一直是我的研究重点之一。博士后阶段,我受到导师裘锡圭先生“坚持厘清语言和文字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注重剖析字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思想的影响,正式开始了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的专题研究。
这个选题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汉语字词关系研究的深入必须以断代分域语料的细致研究为基础,而此类工作几乎还没有真正展开;二是楚系简帛资料时代、地域相对明确,字形及用字习惯较具特点,而且文本内容丰富,适合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
《人文岭南》:您是如何完成《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的?以后是否会继续用这种研究方法去做其他断代分域文字研究?
陈斯鹏:在进行该课题研究时,我主要坚持如下几点做法:平面描写与历时比较、共时比较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坚持以常用字、常用词为考察核心的原则,逐步向非常用字、非常用词辐射;外部比较和内部比较相结合,在揭示楚系简帛整体特点的同时,也注意分析其内部差异。
汉语字词关系史的建构,需要先建立许多基点,然后再进行整合贯通。这是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有很大发展空间,拙著《楚系简帛中字形与音义关系研究》只是一个开端。本人目前主持的广东省社科项目“秦至汉初简帛文献中字词关系之研究”和教育部项目“基于出土文献的上古汉语常用词记录形式演变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延伸和拓展。
创新须以坚实的基本功为前提
《人文岭南》:您怎么看古文字研究现状?您觉得哪些方面需要继续传承,又有哪些需要创新之处?
陈斯鹏:近年来,随着大量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相关研讨的持续升温,古文字学由“绝学”转变为“显学”,学科形势总的来说是乐观的。当然也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比如有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也参与到古文字研究的行列中来,这本来是好事,但由于不少人缺乏古文字学相关基础训练,容易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又比如不法分子伪造古文字资料等。
做古文字研究,有些基础性训练是不容忽视的。最基本的是古文字字形的识记和辨别,语言学、古代汉语、上古典籍、上古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训练也都是必须的。至于创新,必须以坚实的基本功为前提,切忌基础未牢而奢谈创新。钻研到一定程度,各人可根据自身实际寻求创新方向,不可一概而论。
采访后记:采访接近尾声时,记者问陈斯鹏如何面对社会方方面面的诱惑和职称制度等工作压力,他只轻描淡写地说:“当你真正喜欢这个东西,愿意干一辈子,你就会看得更远。我很欣赏顾炎武那句话‘远路不须愁日暮’,路程还很遥远,你也不用在乎那一天两天。”这或许正是这个年轻研究者心态的最好描述吧!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