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成: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者
2013年06月25日 10:13 来源:《人文岭南》2012年3月30日第15期 作者:冯爱琴

 

梁玉成(右四)进行学术调研
 

 

 

  从物理学到社会学,从社会分层、社会不平等研究到在华外国移民研究,这个年轻学者的学术道路似乎一直在变。但寻求社会真相、解除内心“蒙昧”,在理论指导下求得实证,又是他不变的理想。他就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梁玉成。

 

 

 

  追随兴趣 转入社会学研究

  为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梁玉成转向了社会学。1995年,梁玉成从中山大学本科毕业,顺利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但他发现自己对理科有点“倦怠”,相反,对文科的兴趣更浓一些,“慢慢发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不够了解,好像活在一个遮蔽的世界里”,梁玉成觉得,也许社会学能解除这种“蒙昧”状态。于是他报读了本校的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此踏上了社会学研究之路。

  1998年,梁玉成硕士毕业留校任教,他任教的第一门课程也就是他后来研究的第一个方向——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如果说一开始梁玉成是“被要求”从事这个方向的研究,到后来则完全转化成个人的学术追求。

  2002年,梁玉成师从当时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的边燕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边教授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紧贴世界前沿,极大地推动了梁玉成的学术成长。2007年博士毕业前夕,梁玉成厚积薄发,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研究》上发表了3篇高质量论文。其中,刊发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一项基于劳动力退休年龄的考察》一文,提出并验证了“劳动力寿命的市场化假设”、“国家福利假设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假设”,发现了作用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劳动力寿命的补偿性延长和激励性延长的区分。此文引起社会养老保险精算专家的重视。后来,该文又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寻找“新的增长点”

  博士毕业后,梁玉成并没有完全固守原来的方向,而是刻意去寻求一个“新的增长点”。经过一番尝试,他认定“在华外国移民”是一个具有国际性、前瞻性和长期研究价值的新方向。

  从2009年开始,梁玉成开始关注中国的国际移民问题,尤其是广东的非洲裔移民。在研究过程中,梁玉成发现,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对具有稀少和隐藏特征的在华非洲人群体进行研究是很困难的,甚至可能得到错误结果。于是他采用了道格拉斯在1996年提出的RDS抽样方法,分别在两个调查地点开展数据收集,最后一共完成700多份数据,达到了RDS样本分析的要求。据梁玉成了解,此前国内社会学领域运用这个方法做的研究项目还非常少。

  自博士阶段开始,梁玉成加入了几个重大的全国性调查:参加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先后于2003、2008、2009、2010年负责广东地区的调查;2009年,参与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持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年开始,协助蔡禾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承担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借助这些社会调查,梁玉成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由此延伸出他学术发展的又一个新方向——关于社会调查本身的研究。

  谈到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方法,梁玉成表示,无论是“社会转型对社会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及其规律”研究,还是新的“在华外国移民”领域,他都是在实践着边燕杰教授提出的“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既重视理论建构能力,又重视研究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梁玉成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术、科研水平”。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