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谈论”的互动凸显“网络文学批评”
2014年11月08日 10:51 来源:《人文岭南》2014年10月31日第44期 作者:田忠辉

  网络给予文学开放的可能。在网络时代谈论文学,不可能像从前那样,将文学看做文化的守卫者而不敞开讨论空间。网络时代的来临,其实质是大众生活时代的来临,作为大众生活时代的文学,应该接受其平常状态,谈论文学和文学讨论,就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之一。没有什么可以在大众化时代固守“崇高”,网络的助力具有无限的颠覆能力,文学也无法例外。

  文学,在几乎所有经典的讨论中,都被赋予某种神圣崇高的特点与使命,无论是古希腊美学初兴时期的定位、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作用的过度阐释,还是当代先锋主义貌似激进的保守实质,即便是现实主义这样纠结于生活的文学主张,无一例外都在强调文学干预生活并提升生活的作用。那些以唯美和语言的迷幻来褒奖文学的主张,也没能逃离借助文学展示生活态度的巢窠,其深层则在于与普通大众相区隔。文学自命的这种宏大走向使得文学乐于趋近阳春白雪,并与日常生活成偏离状态。即便是下里巴人式的文学,也更喜欢以对某种权利的不平等进行反抗来显示其优越性,并在这种显示中不由自主地远离了日常生活。

  长期以来,文学都披着沉重的外衣,轻松和游戏的文学不被看好。但是网络时代改变了这种面貌。“网络文学”的突出特征首先不在于它的文学性,而是它的显示方式和被阅读方式。这得益于网络自身的特点,以及网络时代阅读群体的选择。

  “是……还是……”式提问

  适合讨论网络文学吗?

  如果问网络文学创作究竟是一种文学创作类型,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可以回答说:网络文学当然是文学,作为一种类型,网络所带来的诸多特质给予它不同于传统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和批评方式。同时,网络文学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生发于网络特质,尤其是与传播相关联的网络特质,导致网络文学作为文化现象具有了较高的显示度。

  进一步分析,“网络文学创作究竟是一种文学创作类型,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提问方式是有问题的,在“是……还是……”这样的选择性提问模式中,潜在地将“文学”与“社会文化现象”隐隐地对立区分开来,这是一种容易误导的思维语法,显示了不清晰、不流畅的思维状态。如果问:“其批评的重点究竟落在‘网络’还是‘文学’上?”则将“网络”和“文学”潜在地隐隐对立起来,这是和“是……还是……”一样的思维模式。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已经包含了困惑,无法希求清晰明澈的答案,其原因都是由于简单的对立思维方式和追根溯源的思维愿望的一厢情愿的产物。

  “开放性”、“文学性”和“文学及其谈论”

  必须摒弃执拗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换一种开放的、讨论式的思考方式来谈论“网络文学”。我认为“开放性”、“文学性”和“文学及其谈论”是讨论和建构“网络文学批评”的三个关键词。

  所谓“开放性”,指的是专门以“网络”特质为关注点,承认“网络文学”命名敞开的无限可能性。这种“开放性”,严格地说就是给“网络文学”的概念性命名留下余地,简单地说,“网络文学”的概念是无限开放的、即时的、当下理解的。因此,理解“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前提是将“网络文学”看做是具有无限敞开可能性的母体,从其出发,不同的审美观照主体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千人一意。

  所谓“文学性”,之于“网络文学”,指的是一种“具有文学表达的性质”,可以更直白地说,“网络文学”是 “文学性”的“文学”,它和传统文学的区别在于,“网络文学”的范围更加广泛、约定更加简化、“文学”的写作者更加大众化。事实上,除了语言、想象和感性之外,在过去的几千年,也没有一个绝对一致的“文学”概念,“网络文学”当然地含有“语言、想象和感性”这三个我以之为“文学性”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此基础上,从文本呈现和传播角度看,“网络文学”与过去的文学有了形式感和传播模式上的巨大差异。因此,我认为“文学性”是讨论网络文学批评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关键词之一。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学及其谈论”。这指的是“以文学性为核心的衍射谈论”,也就是以“文学性”为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的“谈论”,赋予“网络文学”以“文学及其谈论”的特质,是保证“网络文学”不离弃“文学性”,又密切关联于“网络”的当下“呈现”状态,是一种“在场”的姿态。持有“文学及其谈论”的意识去讨论“网络文学”能够真正地理解“网络文学”的存在属性,这种观点既不抛弃“网络文学”的“文学性”,又能够置文学话题于“开放性”的话域。“文学及其谈论”与“开放性”和“文学性”互动、依存,从而使得“网络文学”获得了它的存在价值。

  在讨论“网络文学”的一般常见观点中,有人认为“我们应该首先看到网络文学的媒介基因,把它认知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的媒介生存状态来培育它的价值增长点,而不应在文学性上斤斤计较”。有人则把“网络文学”认作“文学在网络时代的新发展,纵然它的受众方式以及创作动因与传统文学有巨大的差距,但如果想有更加长远的未来发展,其文学性仍是发展提升的核心”。在这些观点中,上述的三个关键词都有显露,我认为,这些一般性认识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他们的结论,将文学与文化现象对立起来的观点是头脑不清楚的表现,不值得讨论。问题关键在于这类一般判断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在分割性、非黑即白、钻牛角尖索求唯一答案的思维模式中,“网络文学”自身是被遮蔽、不在场的。讨论“网络文学”,必须回到“网络文学”及其存在之域,从“开放性”、“文学性”和“文学及其谈论”的互动关联中,经由“谈论”,“网络文学”将以不言自明的方式彰显出来。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wuyong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