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将进入脑科学时代
2013年09月29日 14:30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9月27日第32期 作者:莫雷 王瑞明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后,心理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科学之路。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心理学突飞猛进,这与其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实证研究方法是目前心理学研究取向的主流,它是根据研究目的、按照数据分析的要求获得数据材料,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关于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结论或观点的研究方法。在这一主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传统实验心理学范式的创立、实验心理学范式的兴起、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的崛起、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范式的突起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使得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不断提高。
传统实验心理学范式创立
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
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的两千多年间,心理学一直孕育在哲学的母体中,哲学为心理学确立了研究内容,并采用思辨的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研究,形成了一些具体的观点,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基础。19世纪初到1860年间,邻近学科(如生理学、物理学等)迅猛发展,这些学科采用实验的手段对心理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为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开辟了道路。
传统实验心理学范式的创立,使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科学,开创了心理科学新时代。但这一范式自创立以来,在研究高级心理过程方面有两个瓶颈一直无法突破:一是在研究复杂的心理过程时,无法保证根据结果推论内部心理过程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二是无法找到作为高级心理变量水平变动的客观指标。在这种困境下,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异军突起。
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
心理学应研究行为
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 Watson)发表《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后,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宣告建立并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心理学的发展长达半个世纪。
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范式的核心思想是,心理学不应研究心理,而应研究行为,因为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和测定的。行为主义通过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突破了传统实验心理学范式的两大瓶颈,摆脱了传统实验心理学无法客观研究心理过程的困境。另外,行为主义实验心理学范式坚持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促进了人们对客观地研究主观心理过程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然而,行为主义主张研究行为而放弃研究心理的极端做法,虽然避免了传统实验心理学无法客观研究心理过程的困境,保住了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底线,但这是以放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代价的,是心理学实证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悲剧。
认知实验心理学
突破实证研究两大瓶颈
随着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认知实验心理学得以兴起和发展。认知实验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生了真正的变革,初步形成了客观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方法。因而,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一经形成,便在实证心理学的发展中引起巨大反响并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
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创造性地突破了实证研究关于科学性和意义性的两大瓶颈。这一范式同时解决了根据结果推论心理过程的客观性问题和心理变量指标的客观性问题,找到了一条客观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道路。另外,该范式有正本清源的作用,使心理学由研究“行为”回归到研究“心理现象”的正轨,对心理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在心理学各领域广泛应用,全面推进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
当然,认知实验心理学仍有局限:首先,其基本指标是行为指标,只关注系统功能,不关注系统结构,无法将心理的载体——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统一起来。其次,由于一些复杂心理过程(如情绪和思维等)无法敏感地体现在行为学指标上,使得对这些心理过程的研究只能停留在初步阶段。最后,一些重大研究发现,按照认知实验心理学范式设计的研究,根据结果对心理过程的推导在逻辑上虽然成立,但缺乏直接的、实质性的证据,难以保证推论的唯一性。
认知神经科学
开创心理学研究
新纪元
20世纪70年代末,认知神经科学的崛起为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突破。认知神经科学是在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脑成像技术等多门学科和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包括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认知神经科学范式为心理学实证研究方法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认知神经科学范式对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实现了心理学研究中心理结构研究与心理功能研究的统一,将心理学研究推进到脑科学时代;它直接将脑活动作为心理活动变化的指标,不仅保证了科学性和客观性,而且在更大范围上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另外,由脑活动的结果来推论心理过程的内部结构,保证了根据结果推论内部心理过程的客观唯一性。
认知神经科学范式的诞生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其科学意义之重大、影响意义之深远,是无法估量的。认知神经科学统领的心理学研究,必将全面进入脑科学新时代。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