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价值
2013年08月30日 13:02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8月30日第31期 作者:赵庆年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赋予了人文社会科学特殊的使命。在此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在建立指导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体系上、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上、在合理开发与利用科学技术上体现时代价值。
 
在建立指导社会发展的
重大理论体系上体现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主要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需要依据顶层理论指导下的中观理论体系,提供系统而又具体的指导。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因缺少理论指导而不得已“摸着石头过河”,今天,当我们的各项改革深入进行的时候,若还因缺少理论指导而出现一些较大失误,那就有缺憾。因此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发挥更大作用,系统指导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中观理论体系构建。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
体现时代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片面追求效率而演化出的“经济至上主义”对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严重影响,社会面临信用危机。一些企业为了片面追求利润,背离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置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于不顾,比如备受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一些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为人民服务的意愿和民主意识淡化;就连一向被视为“清高”的学者也频频曝出学术腐败丑闻等。可以说,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模糊,践行真、善、美所必须的正能量下降。
 
    人文社会科学必须面对这一严峻的社会现实,为重树或完善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履行社会批判功能和引导功能;要通过协同创新来全面深刻阐释共同理想的时代内涵,强化公民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寻求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效途径,激励和团结人民奋发图强;要探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的荣辱观;高等学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高尚情操、锤炼意志品质、塑造良好人格。
 
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上
体现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得以不断繁衍生息的根基所在。
 
    为此,人文社会科学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原则,不断地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同时不断地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改进和创新,发展出具有先进性和积极性的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成为世界的主流文化。人文社会科学要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进行协同创新,成为新文化、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发源地与辐射源,推动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要在提高社会公民的认知能力、文明素质、道德行为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提倡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变全民族的精神面貌,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引领者;要在提升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树立中华民族的国际新形象,成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推动者。
 
在合理开发与利用科学技术上
体现时代价值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舒适,这在无形中诱使自然科学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他们总是试图通过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解决一切复杂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一项科学理论的建立和一项工程设计的实现,往往都融入了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元素,只有充分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精神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例如克隆技术就涉及伦理问题,核能技术如果被反人类主义者所利用则是灾难。人类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今天之所以面临如此严重的环境危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的贪婪和无知以及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开发利用。
 
    自然科学技术的适用范围不是无边界的,也不是万能的。通过人文社会科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是更科学和更稳妥的,即通过建立新的生育观来改变人们的生育行为,降低人口增长速度。再如,自然科学工作者一直在努力通过发明新的技术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等,自然科学在这方面的贡献目前已经十分显著。但是,如果不通过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来倡导人们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人们对物质生活贪婪追求的行为,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努力恐怕永远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此类问题不胜枚举,因此,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思想,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起来,共同就事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