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
2013年11月30日 23:53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11月29日第34期 作者:彭时代

 

    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是高校向社会和直接服务对象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来完成学校使命、赢得社会信任、促进学校发展的系统方法。高校在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引入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机整合人才培养涉及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而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体系。
 
   厘清要素
   建立沟通过程并确保沟通有效性
 
    管理职责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方面。一是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师生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可测量的、内容完善的服务质量特性。二是制定部门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保在高校内得到理解和沟通以及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并以正式文件予以颁布。三是确保校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即规定工作人员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在校内建立沟通过程并确保沟通的有效性。四是进行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评审。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来激励、鼓励、吸引各层次的人员参与质量管理。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训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能够胜任。其次是物质资源管理。建立完善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网络。最后是信息资源管理。依靠信息系统对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能更加了解公众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评价。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构建还需要建立健全测量、分析与改进机制,以便及时识别高校人才培养与公众需求之间的偏差,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这种自我完善机制能持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明确要求
   建立对不合格因素的补救机制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是从内部师生和外部公众的需要出发,制定质量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合理确定质量活动,明确落实质量职责,做到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质量目标的管理方法。高校对质量目标的管理应包括质量目标的沟通和理解,质量目标的分解,质量目标的测量、分析和改进等主要阶段。在沟通和理解阶段,质量目标传达到校内各适当层次的有关人员,促使工作人员相互沟通和充分理解质量目标;在分解阶段,质量目标要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相应层级部门都应把质量目标转化或展开为各自的工作任务,自下而上地逐层分解质量目标;在测量、分析和改进阶段,要依据相应的标准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测量和分析,发现偏差及时予以改进。
 
    建立人员培训和动员机制。新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别于原来的体系,实施过程中会遇到阻力。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培训和动员机制,充分调动全体员工参与新体系的积极性,使高校人才培养活动获得最大的效益。
 
    建立补救机制。没有任何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保证组织所有的活动都是可靠的、无缺陷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更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建立对不合格因素的补救机制,规定对不合格因素采取纠正措施的职责和权限,并鼓励员工尽早识别和处理潜在的不合格因素。
 
   遵循程序  确定体系并贯彻实施
 
    体系文件的编制。编制体系文件就是指体系文件化,即将体系的建构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规范指南等。以上文件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分层次的,其中质量手册处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顶端,是供管理人员使用的,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 
 
    体系的试运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是指在局部试点,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先从高校的某一部门开始实施新的体系文件,检查文件规定是否合适,程序是否可用;规定的职责是否明确,各种活动之间的接口处是否有工作责任含糊不清或不明确的地方;对过程的控制要求是否合适与恰当等。通过试运行,才能充分证实策划的方案是否正确。一般来说,试运行都会暴露出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发现新模式的确不适应实际情况,就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体系的贯彻实施。这一阶段包括调整组织结构,配备相应资源,正式发布管理体系文件并实施等环节。资源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根据各项质量活动的需要,调整充实现有的人员与技术、设施、设备,必要时进行招聘、购置,为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最后正式发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供相关的部门和人员贯彻执行,从而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体系的持续改进。高校应始终关注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首先要对体系进行审核,主要是对有关活动及其结果、过程进行评价,其目的是确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发现问题和不足就应及时纠正、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其次是进行管理评审,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持续满足标准要求和相关方期望,提高高校的适应力。
 
 
    (本文系湖南省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3ZK2019)阶段性研究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以创新力为导向的大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BIA10007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系湖南理工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