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学的学术特色及研究方向
2013年06月24日 16:35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1月25日第25期 作者:郑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岭南名医壁
 

  医学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地区相比,岭南文化中医学文化所占的分量特别重。

  一般地区文化中的医学文化,主要指当地医药名人名著、疾病医疗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及其影响,是科学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对岭南而言,医学文化与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更紧密的联系。

  医学对岭南发展影响重大

  在汉晋时代,岭南就以“瘴疠”之地著称。“瘴疠”是对南方多发流行病的总称,古代认为其病因跟岭南的气候环境有关,加上当地医药落后,因而中原人士纷纷畏惧南来。在一定程度上,“瘴疠”已成为了影响先进文化在岭南传播的因素。唐宋时期,中央政权为加强对岭南的治理,不得不对当地采用特定的“南选任官”方式,又对岭南驻军采取较为短期的轮休政策,以避瘴气之害。可见疾病对地方开发影响之深远。

  岭南的开发,需要医药学的发展保障。中医药学在晋代开始较有系统地传入岭南,到唐代由于受贬谪前来的士人增多,加大了医疗需要,郑樵的《通志》记载当时出现了专为南行人士编集医药知识的“岭南方”著作类别。这也是古代文献中少见的特有现象。

  随着医药知识在岭南的传播,特别是通过医药学家的努力,宋元时期,医学界对岭南瘴病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治疗方案,加上珠江三角洲地形地貌、生产方式的改变,岭南的传染病流行减弱,岭南整体的疾病和医疗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这为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经济崛起打下了良好基础。

  加强岭南医学“内史”和“外史”研究

  从历史进程不难看到,医学对岭南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医学领域内,岭南医学也发展成为了中医学中的一个地方学术流派。中医学术一向注重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和辨证论治,中医医理和医术的应用需要根据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有所侧重和发展。例如该地区长年炎热潮湿,就对人群体质、疾病特点带来一些特定的影响。岭南医学经过上千年的探索,并不断学习中原内地各个医学流派的学术,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医疗经验,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也使岭南民众形成信赖和运用中医药的深厚传统。饮用凉茶防病治病,四季煲汤补养身体,这些岭南文化中令人瞩目的民俗现象,都是在岭南医学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

  在医药经济方面,由于岭南物产丰富,又是对外交流窗口,本地特产和转输海外进口的品种组成了中药材中的一大类别,即“南药”,药材贸易十分繁荣,有些已成为地方名片,如海南沉香、阳春砂仁、化州橘红、新会陈皮等。明清时期岭南的中成药又借商品经济发展之势崛起,以“广药”之名行销全国。近代以来,随着海外广东华侨生活圈的形成,岭南特色的中医药借此率先走向世界,这一方面促进着医药经济的对外发展,另一方面也可看到,医药文化成为了维系华侨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

  由于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近年来有关岭南医学与文化的研究相当活跃。一方面是对岭南古代医籍文献与学术史的研究,许多名医著作得到整理出版,使岭南医学的学术特色进一步得到文献支撑,医学文化的史料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掘。如果说这主要是着重于中医学术内涵、面向中医药行业的“内史”研究的话,那么另一方面,在医疗社会史与日常生活史的视角下进行的“外史”研究,由于有更多本地学者和海外历史人文学者的共同参与,在学术界的影响更广。如对岭南地区的瘟疫,包括鼠疫、麻风、霍乱等的疾病史研究,对地区公共卫生、重要医疗机构、善堂组织与中药老字号发展史等的研究。再就是介于政府与民间之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岭南中医药文化的许多内容,如凉茶、陈李济中药文化、西关正骨等相继入选国家、省、市等各级“非遗名录”,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研究。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